《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作者: 唐 白居易
第一部分:《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深刻著称,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便是他众多佳作中的一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以及对封建时代下层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创作于唐代中期,大约是在大和至开成年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尤为严重。白居易在这首词中,通过对一位思妇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的描绘,真实地表现了妇女对爱情的忠贞和悲惨的境遇。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诗人对封建时代下层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我问这江潮和海水,哪里像郎君的深情和女子的心意?埋怨郎君的情意不能像潮水一样来去有定时,思念的时候才发觉海水并不算深。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抒情小词。全词通过假设的问句开篇,以水喻情,巧妙地将江潮、海水与人的情感相联系,展现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
首句“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以问句开篇,引人入胜。诗人以江潮和海水来比喻郎君的深情和女子的心意,既形象又生动。这种比喻在古诗中并不罕见,但白居易却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情感色彩。
次句“相恨不如潮有信”,诗人以潮水有信来反衬郎君的薄情。潮水涨落虽有定时,但郎君的归来却渺无归期,这种对比之下,更显得郎君的负心薄情。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和期待,她希望郎君能像潮水一样有信,按时归来。
末句“相思始觉海非深”,诗人以海之深来比喻女子对郎君的相思之情。海水虽然深广,但女子的相思之情却比海水还要深。这种夸张的手法,既突出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时代下层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整首词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将一位思妇的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词中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也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和感人。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抒情小词,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佳作。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首先,从情感角度来看,这首词深刻展现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在古代社会,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尤为严重,她们的爱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然而,在这首词中,女子却表现出了对爱情的无比执着和忠贞。她以江潮和海水来比喻自己的心意和郎君的深情,表达了对爱情的无限向往和期待。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让人为之动容。
其次,从哲理角度来看,这首词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词中通过江潮、海水与人的情感的对比,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捉摸。潮水涨落虽有定时,但人生的悲欢离合却往往难以预料。女子的相思之情虽然深广,但郎君的归来却渺无归期。这种对比之下,更显得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捉摸。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再者,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词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观念。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这首词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展现了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同时,词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观念。
此外,这首词还体现了诗人对封建时代下层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妇女的地位低下,她们的爱情和命运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白居易在这首词中,通过对一位思妇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的描绘,真实地表现了妇女对爱情的忠贞和悲惨的境遇。这种对下层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矛盾。
最后,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词也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诗歌创作才华。全词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将一位思妇的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词中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也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和感人。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创作才华,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抒情小词,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佳作。它通过对一位思妇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的描绘,展现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通过对江潮、海水与人的情感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对下层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诗歌创作才华和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与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