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闲居》作者: 唐 张籍
第一部分 《夏日闲居》作者简介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是元和诗坛的代表诗人,与王建并称为“张王乐府”。张籍的诗作以乐府诗见长,语言简练明快,风格平实自然,善于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他的五言律诗也颇有造诣,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夏日闲居》便是张籍描绘夏日闲居生活的一首佳作,展现了其闲适自得的心境和深邃的人生思考。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夏日闲居
唐·张籍
无事门多闭,偏知夏日长。
早蝉声寂寞,新竹气清凉。
闲对临书案,看移晒药床。
自怜归未得,犹寄在班行。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夏日闲居》是张籍在担任闲职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当时,他因患目疾而几乎失明,被调任为太常寺太祝这一闲职。在闲居的日子里,张籍远离了官场的纷扰,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感受生活的闲适与宁静。夏日里,他闭门闲居,听蝉鸣、赏竹影、临书案、晒药床,心中却不禁涌起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无奈。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夏日闲居》,以表达自己的闲居之情和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没有俗事打扰,门庭自然悠闲,这时才深切体会到夏日的漫长。清晨的蝉鸣声使整个世界都显得沉寂,新生出的竹子自有一种清凉之气。我悠闲地坐在临摹书法的书案前,看着太阳的位置移动着晾晒药材的器具。可怜我自己未能归隐山林,此刻仍然寄居在官场之中。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夏日闲居》一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夏日闲居的生动画面。首联“无事门多闭,偏知夏日长”写出了夏日的悠闲和宁静,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聊。颔联“早蝉声寂寞,新竹气清凉”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夏日早晨的静谧与清新。颈联“闲对临书案,看移晒药床”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在闲居时的生活状态,他悠然自得地阅读或写作,同时也不忘关注晒药床的移动,这些细节描写既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也暗示了他对健康的关注和保养。尾联“自怜归未得,犹寄在班行”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无奈,他自怜自己尚未能归隐山林,仍在官场中寄居,这种心情既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也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夏日闲居的生活场景和心境,展现了其内心的孤独、闲适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无奈和哀愁,让人感受到诗人在闲居生活中的复杂情感。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夏日闲居》不仅是一首描绘夏日闲居生活的诗歌,更是一篇展现诗人内心世界和人生思考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解读张籍的闲居之情、人生感慨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首先,从诗歌的表面来看,张籍描绘了一幅夏日闲居的宁静画面。没有俗事打扰,门庭自然悠闲,他得以在夏日里享受一份难得的宁静。然而,这种宁静背后却隐藏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聊。首联“无事门多闭,偏知夏日长”便透露出这种情感。诗人闭门闲居,时间似乎变得漫长而无聊,他只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夏日的漫长。这种情感在颔联“早蝉声寂寞,新竹气清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清晨的蝉鸣声使整个世界都显得沉寂,新生出的竹子自有一种清凉之气。然而,这种清凉之气却无法驱散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聊。
接着,颈联“闲对临书案,看移晒药床”则展现了诗人在闲居时的生活状态。他悠然自得地阅读或写作,同时也不忘关注晒药床的移动。这些细节描写既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也暗示了他对健康的关注和保养。然而,这种闲适的生活却无法让诗人感到真正的满足。尾联“自怜归未得,犹寄在班行”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无奈。他自怜自己尚未能归隐山林,仍在官场中寄居。这种心情既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也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然而,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张籍的闲居之情和人生感慨并不仅限于此。他通过描绘夏日闲居的生活场景,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一种深刻思考。在闲居的日子里,张籍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价值。他意识到,官场的纷扰和功名利禄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相反,只有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这种思考在诗歌的尾联中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诗人自怜自己尚未能归隐山林,仍在官场中寄居,这种心情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感慨,也是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此外,《夏日闲居》还展现了张籍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在闲居的日子里,他得以更多地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诗歌中的“早蝉声寂寞”、“新竹气清凉”等描写,都是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和深情赞美。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是张籍人生理想的一种体现。他希望能够像自然一样自由、宁静、美好。
综上所述,《夏日闲居》不仅是一首描绘夏日闲居生活的诗歌,更是一篇展现诗人内心世界和人生思考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解读张籍的闲居之情、人生感慨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在闲居生活中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对我们理解张籍的人生理想和文学追求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