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许处士》作者: 唐 张籍
第一部分:《送许处士》作者简介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唐代著名诗人,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他出身贫寒,早年生活困苦,后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曾任水部员外郎,世称“张水部”。张籍的诗作风格质朴自然,语言简练明快,尤其擅长乐府诗的创作,与王建并称为“张王乐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作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送许处士
高情自与俗人疏,独向蓝溪选僻居。
会到白云长取醉,不能窗下读闲书。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送许处士》是张籍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作于唐宪宗元和时期(约806年-820年)。这一时期,唐朝政治环境复杂,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激烈,许多文人志士为了避祸或追求心灵的自由,纷纷选择远离官场,隐居于山林田野之间。张籍本人也经历了科举考试的屡试不第,直到三十多岁才考取进士,进入官场后仕途并不亨通,长期在地方任职,这使得他对仕途产生了失望的情绪,逐渐萌发了归隐田园的想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籍为送别友人许处士而作此诗,表达了对友人高洁情操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高尚的情操自然而然地与世俗之人疏远,独自选择蓝田这个偏远的地方居住。闲暇之时,常常与白云相伴,纵情山水之间,沉醉其中,以至于无心于窗下阅读闲书。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送许处士》是张籍的一首送别诗,但诗中却更多地展现了诗人对友人高洁情操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高情自与俗人疏”直接点出了友人的高尚情操,他超脱世俗,不为世俗所羁绊,这种高情远致让人敬佩。次句“独向蓝溪选僻居”则进一步描绘了友人选择的隐居生活,蓝溪作为清幽静谧的象征,友人独向蓝溪选僻居,体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会到白云长取醉,不能窗下读闲书”则是对友人隐逸生活的具体描绘。友人常常与白云相伴,纵情山水之间,沉醉其中,以至于无心于窗下阅读闲书。这里的“白云”不仅象征着自然之美的纯净与高远,也寓意着友人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而“不能窗下读闲书”则进一步强调了友人已经完全融入了自然,无心于世俗的功名利禄和繁琐事务。
整首诗以简练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友人许处士的高洁情操和隐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敬意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高尚情怀。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送许处士》这首诗,表面上看是一首送别诗,但实际上却蕴含了张籍对人生、友情、隐逸生活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张籍的思想情感和文学追求。
首先,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张籍通过友人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在他看来,人生不应该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羁绊,而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脱。友人许处士选择远离官场,隐居于蓝溪之畔,这种高洁情操和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正是张籍所赞赏和追求的。这种人生哲学思想,不仅体现了张籍对友人的深深敬意,也反映了他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思考。
其次,从友情的角度来看,张籍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虽然友人即将离去,但张籍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离愁别绪,而是以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赞美友人的高洁情操和隐逸生活。这种对友情的理解和表达,既体现了张籍的豁达胸怀,也展现了他对友人的深深敬意和祝福。他相信,友人虽然身处偏远之地,但心灵却是自由而充实的,这种对友情的理解和表达,无疑更加深刻和感人。
再次,从隐逸生活的角度来看,张籍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深知官场的尔虞我诈和世俗的繁琐事务会束缚人的心灵和精神,因此他更加向往那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友人许处士的隐逸生活,正好符合了张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通过赞美友人的隐逸生活,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深深渴望和追求。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了张籍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蓝溪的清幽静谧、白云的纯净高远,都是自然之美的生动体现。张籍通过描绘友人的隐逸生活,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热爱和赞美。在他看来,自然之美是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象征,也是人类心灵的栖息之所。
最后,这首诗还反映了张籍对唐代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他深知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激烈,许多文人志士为了避祸或追求心灵的自由,纷纷选择远离官场。他自己也经历了科举考试的屡试不第和仕途的不亨通,这使得他对仕途产生了失望的情绪,逐渐萌发了归隐田园的想法。因此,在送别友人许处士时,他更加坚定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唐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综上所述,《送许处士》这首诗是张籍对人生、友情、隐逸生活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和表达。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张籍的思想情感和文学追求,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