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续短歌》作者: 唐 李贺
第一部分:《长歌续短歌》作者简介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属河南省宜阳县)人,世称“李昌谷”。他是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李贺的诗作想象丰富,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风格独特,被后人誉为“诗鬼”。他的一生短暂而坎坷,仕途失意,却以全力为诗,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长歌续短歌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长歌续短歌》大约创作于元和五年至六年间(810年—811年),此时李贺正经历着仕途上的重大挫折。二十一岁的他参加进士考试,却因父亲的名字犯了君王的名讳而被剥夺了考试资格。这一打击对李贺来说是沉重的,他深感怀才不遇,心中充满了愤懑和不平。在此背景下,他创作了《长歌续短歌》这首诗,用以抒发哀婉凄伤的感情,表达自己对仕途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长声歌叹不禁泪洒衣襟,短歌未尽,白发已先断。无法见到秦王(指唐宪宗),内心焦急如焚。口渴时痛饮壶中美酒,饥饿时采食田间的谷粟。四月将尽,初夏已至,草木葱翠,千里大地一片生机。夜间的峰峦连绵,明月仿佛沉落在石底。我徘徊寻觅,沿着山石前行,那明月又照在了高峰之外。无法与明月共游,歌声未尽,双鬓却已先斑白。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长歌续短歌》是李贺抒发内心苦闷和仕途失意的一首佳作。全诗以悲歌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开头两句“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以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忧愁过度而衣襟磨破、白发脱落的凄苦形象。接着两句“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直接点明了诗人无法见到皇帝(唐宪宗),内心焦急如焚的情感。
接下来的“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两句,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清贫而苦闷的生活状态。他渴饮壶中酒以消愁解闷,饥拔陇头粟以充饥度日,这种艰难的生活境遇更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两句,以初夏的生机盎然之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和落寞。草木葱翠、生气勃勃的初夏景色,在诗人看来却更增添了他的愁苦之情。
后六句“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则是诗人通过借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寄托了自己对仕途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他把自己的意志和情绪融化在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中,含蓄隽永,优美动人。诗人以“夜峰”指代朝廷中的权贵大臣,以“明月”借喻唐宪宗,形象地描绘了唐宪宗被群小阻隔、无法下达明光的情景。诗人徘徊寻觅,却始终无法与明月(唐宪宗)共游,这种无奈和失落之情溢于言表。最终,他只能以悲歌抒怀,鬓发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苍白。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长歌续短歌》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幅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诗人内心世界的画卷。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李贺的生平遭遇、思想情感以及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首先,从诗题《长歌续短歌》来看,它化用了古乐府《长歌行》、《短歌行》的命名方式,暗示了这首诗的悲歌性质。长歌和短歌都是悲歌,用以抒发哀婉凄伤的感情。这种命名方式不仅符合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也体现了李贺对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见解。
其次,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李贺以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仕途的失意。他把自己的意志和情绪融化在具体的生活细节和景物描写中,使得诗歌既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又富有深刻的内涵。例如,“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两句,通过具体的形象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因忧愁过度而身心俱疲的凄苦形象。这种描写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真实可信。
此外,李贺在诗歌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借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寄托了自己对仕途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他把自己的意志和情绪融化在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中,含蓄隽永,优美动人。例如,“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两句,通过借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唐宪宗被群小阻隔、无法下达明光的情景。这种描写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厚重。
进一步解读《长歌续短歌》,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社会现实和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李贺所处的时代是唐朝中期,这是一个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社会矛盾尖锐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贺虽然胸怀大志、才华横溢,但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他的仕途失意、怀才不遇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也可以体会到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同时,《长歌续短歌》也体现了李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使得诗歌既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两句,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焦急如焚的情感。这种夸张的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真切动人。
此外,李贺在诗歌中还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锤炼。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来营造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使得诗歌既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又富有深刻的内涵。例如,“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两句,通过借喻和拟人的手法,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幽远的意境,使得诗歌更加含蓄隽永、优美动人。
综上所述,《长歌续短歌》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幅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诗人内心世界的画卷。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李贺的生平遭遇、思想情感以及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李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以及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