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种曲》作者: 唐 李贺
第一部分:《牡丹种曲》作者简介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属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世称“李昌谷”,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自幼才思敏捷,七岁能辞章,以乐府歌诗著称,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李贺的诗作想象丰富,意境奇特,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其诗文被称为“鬼仙之辞”。他一生仕途失意,却以全力为诗,留下了众多感叹生不逢时和倾诉内心苦闷的佳作。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牡丹种曲
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斸春草。
水灌香泥却月盘,一夜绿房迎白晓。
美人醉语园中烟,晚华已散蝶又阑。
梁王老去罗衣在,拂袖风吹蜀国弦。
归霞帔拖蜀帐昏,嫣红落粉罢承恩。
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牡丹种曲》作于元和六年至八年间(811年—813年),正值李贺在京师长安任职之际。在唐贞元、元和之际,京都贵族赏玩牡丹成风,为此挥霍大量金钱。唐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岁暮,车马若狂,以不耽乐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诗人李贺目睹了这一社会现象,深感愤慨,于是写下了这首《牡丹种曲》,以嘲讽贵族们的奢侈浪费和对牡丹的狂热追捧。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当莲花枝干还未长出,秦蘅已经衰老,人们赶着马,驮着金子,去买牡丹花苗。把它栽在半月形的花盆里,培上香泥,浇上水,一夜间,绿色花苞欲放,迎着拂晓。美人们说话带着醉意,花园中轻烟缭绕,傍晚花瓣儿已经披散,蝴蝶也渐渐稀少。老一代贵族渐渐逝去,但他们的后辈仍穿着罗衣,赏花玩乐合着《蜀国弦》的曲调。夜幕降临,遮花的帷帐渐渐昏暗,宴席已散,粉雕玉琢的花儿也开始蔫败萎凋。公子哥儿和小姐们都到哪儿去了?楼台上月光明亮,夜空中只有燕子叽叽叫。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牡丹种曲》是李贺的一首讽刺贵族奢靡生活的佳作。全诗以牡丹为线索,通过对牡丹的栽种、花开、花落以及贵族赏花的场景描绘,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堕落。
首四句“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斸春草。水灌香泥却月盘,一夜绿房迎白晓。”以莲枝、秦蘅为陪衬,点明了暮春时节,同时用“走马驮金”形象地写出了牡丹价格的昂贵和王公贵族争买牡丹的狂热。一个“驮”字,传神地表现了重金与小小“春草”(牡丹)之间的鲜明反差,极具穿透力。接着描写对买来牡丹的精心培植,半月形的花盆、芳香的泥土,都衬托出了牡丹的精美绝伦和无比娇贵。
中间四句“美人醉语园中烟,晚华已散蝶又阑。梁王老去罗衣在,拂袖风吹蜀国弦。”写王公贵族们赏花的景象。花园中,王公贵族们饮酒作乐,直到黄昏暮烟笼罩,美女们还在醉语喧哗。而牡丹花瓣已经开始飘散,采花的蜂蝶也纷纷离去。这里,“梁王”借指上文中“走马驮金”的老一代贵族,“罗衣”则指牡丹的花叶或贵族的服饰。这两句不仅渲染了醉生梦死的浓郁气氛,而且极富暗示性,启示读者透过表面的景象去思考生活的本质。
后四句“归霞帔拖蜀帐昏,嫣红落粉罢承恩。楼台月明燕夜语。”继续借物寓人,以花写人。夜幕降临,遮花的帷帐渐渐昏暗,宴席已散,粉雕玉琢的花儿也开始蔫败萎凋。这里的“归霞帔拖”写残花之景,像衣帔下垂,蜀帐即用蜀纸做的护花罩。全句隐喻老一辈贵族老死,新一辈贵族失去了当权者(皇帝)的宠爱和恩泽。最后一句“楼台月明燕夜语”则以设问点明了题意,公子哥儿和小姐们都到哪儿去了?楼台上月光明亮,夜空中只有燕子叽叽叫,暗示了贵族们荒淫无耻的丑态和肮脏卑鄙的灵魂。
全诗选材角度新颖,小中见大,内涵深邃,讽刺意味浓烈。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深入地揭示了统治者腐朽的生活本质,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牡丹种曲》不仅是一首讽刺诗,更是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唐时期社会风气的腐朽与堕落。全诗通过对牡丹的栽种、花开、花落以及贵族赏花的场景描绘,展现了当时贵族们的奢侈浪费和对牡丹的狂热追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首先,从诗的结构和布局来看,全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前四句写栽种、花开,以“莲枝”、“秦蘅”为陪衬,点明了暮春时节,同时用“走马驮金”形象地写出了牡丹价格的昂贵和王公贵族争买牡丹的狂热。这四句为全诗奠定了讽刺的基调,也为后续的描绘和寓意做了铺垫。
中间四句既写花期不久,亦写贵族富贵不常在。通过对王公贵族们赏花的景象描绘,诗人巧妙地揭示了他们醉生梦死、荒淫无耻的生活本质。这里,“梁王”借指上文中“走马驮金”的老一代贵族,“罗衣”则指牡丹的花叶或贵族的服饰。这两句不仅渲染了醉生梦死的浓郁气氛,而且极富暗示性,启示读者透过表面的景象去思考生活的本质。同时,“美人醉语园中烟,晚华已散蝶又阑”一句也极写繁荣之景之短促,暗示了贵族们富贵不常在。
后四句接上文,继续借物寓人,以花写人。通过对残花的描绘和设问的方式,诗人巧妙地隐喻了老一辈贵族老死、新一辈贵族失去当权者宠爱和恩泽的社会现实。这里的“归霞帔拖蜀帐昏”写残花之景,像衣帔下垂,蜀帐即用蜀纸做的护花罩。全句隐喻老一辈贵族老死,新一辈贵族失去了当权者(皇帝)的宠爱和恩泽。最后一句“楼台月明燕夜语”则以设问点明了题意,公子哥儿和小姐们都到哪儿去了?楼台上月光明亮,夜空中只有燕子叽叽叫,暗示了贵族们荒淫无耻的丑态和肮脏卑鄙的灵魂。
此外,《牡丹种曲》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手法。诗人通过对牡丹的栽种、花开、花落以及贵族赏花的场景描绘,展现了牡丹的精美绝伦和无比娇贵,同时也反映了贵族们对牡丹的狂热追捧和奢侈浪费。这些意象和描绘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歌的寓意和内涵。
从更深层次上来看,《牡丹种曲》还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在唐贞元、元和之际,京都贵族赏玩牡丹成风,为此挥霍大量金钱。这种奢侈浪费、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也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诗人李贺通过这首《牡丹种曲》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同时,《牡丹种曲》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虽然诗中对贵族们的奢侈浪费和腐朽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诗人并没有完全否定生活的美好和追求。相反,他对牡丹的精美绝伦和无比娇贵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向往和追求不仅体现在对牡丹的描绘上,也体现在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上。
总的来说,《牡丹种曲》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丰富艺术内涵的佳作。它通过对牡丹的栽种、花开、花落以及贵族赏花的场景描绘,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堕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全诗选材角度新颖,小中见大,内涵深邃,讽刺意味浓烈,是李贺诗歌中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