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园凿井歌》读书笔记

《后园凿井歌》作者: 唐 李贺

第一部分 《后园凿井歌》作者简介

李贺(约790年—816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他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李贺的诗风独特,想象丰富,意境幽冷,语言瑰丽奇峭,常运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抒发内心的苦闷与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园凿井歌》便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后园凿井的情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深刻体悟。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后园凿井歌
    李贺 

井上辘轳床上转。
水声繁,弦声浅。
情若何,荀奉倩。
城头日,长向城头住。
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后园凿井歌》是李贺在创作生涯中的一首抒情小诗。据推测,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经历一次爱情体验后所作。后园凿井的场景触发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深刻思考。李贺一生仕途不顺,情感生活也颇为坎坷,这首诗或许是他对理想爱情的一种寄托和向往,通过描绘后园的宁静与井水的清冽,表达了对永恒爱情的渴望。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汲水辘轳在井台上转动,滴水声响亮,绳索声低慢。夫妻之间的情感如何呢?就像荀奉倩对妻子的深情一样。城头上的太阳啊,但愿能够永远停留在那里;一天当作一千年,太阳不沉落,永远没有昏暮的时刻。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后园凿井歌》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和民歌情调的抒情小诗。全诗以井上辘轳的转动为引子,引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深刻体悟。

首句“井上辘轳床上转”描绘了后园凿井的场景,辘轳的转动声与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画面。接着,“水声繁,弦声浅”通过声音的对比,进一步烘托出后园的幽静与和谐。

“情若何,荀奉倩”两句,诗人以荀奉倩对妻子的深情为例,表达了对理想爱情的向往。荀奉倩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士,他对妻子的深情厚谊被后世传为佳话。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城头日,长向城头住。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这两句是诗人的美好愿望。他希望城头上的太阳能够永远停留在那里,一天当作一千年,永远没有昏暮的时刻。这既是对时间的珍惜,也是对永恒爱情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后园的宁静与井水的清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深刻体悟。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后园凿井歌》不仅仅是一首描绘后园凿井场景的抒情小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李贺以其独特的诗风,将生活中的平凡场景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与情感。

首先,从意象的选取来看,井、辘轳、水声、弦声等意象构成了整首诗的核心画面。井是生活的源泉,象征着生活的宁静与稳定;辘轳的转动则代表着生活的节奏与律动;水声与弦声的交织,则营造出一种和谐而美妙的氛围。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生活场景,为诗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生动的背景。

其次,从情感的表达来看,诗人通过对荀奉倩的典故引用,表达了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荀奉倩对妻子的深情厚谊被后世传为佳话,而诗人则借此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定。他渴望拥有一份如荀奉倩般的深情爱情,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与生活的磨砺。

再者,从哲理的蕴含来看,诗人通过对城头日的描绘与愿望的表达,揭示了对永恒与时间的深刻思考。他希望城头上的太阳能够永远停留在那里,一天当作一千年,永远没有昏暮的时刻。这既是对时间的珍惜与留恋,也是对永恒与美好的向往与追求。诗人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时间的无情,因此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与幸福。

此外,从艺术手法的运用来看,李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比兴、象征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他通过描绘后园的宁静与井水的清冽,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引用荀奉倩的典故,象征着对理想爱情的执着与追求。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最后,从李贺的个人经历与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诗可能是他在仕途不顺、情感生活坎坷的情况下所作。他通过描绘后园的宁静与美好,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表达对永恒爱情的渴望,抒发了内心的苦闷与对现实的无奈。这首诗不仅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后园凿井歌》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李贺以其独特的诗风与深刻的内涵,将生活中的平凡场景赋予了深刻的意蕴与情感。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揭示了对永恒与时间的深刻思考。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李贺的内心世界与创作风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