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褚山人归日本》作者: 唐 贾岛
第一部分:《送褚山人归日本》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唐代著名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自号“碣石山人”。他早年因生计无落,于北岳恒山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后因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并首次参加了科举,但最终落第。贾岛一生穷愁,苦吟作诗,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重词句锤炼,与孟郊齐名,后人以“郊寒岛瘦”喻其诗之风格。著有《长江集》。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送褚山人归日本
悬帆待秋水,去入杳冥间。
东海几年别,中华此日还。
岸遥生白发,波尽露青山。
隔水相思在,无书也是闲。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唐王朝国力强盛,与各国的交往增多。而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国家和民间的往来更是频繁。政治的友好,经济的互惠,必然带来文化的交流。褚山人与贾岛的友谊正是这种友好往来的反映。此诗即是贾岛在送别日本好友褚山人回日本国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赞颂。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扬帆等待秋天的江面,驶向那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在东海分别多年后,今日我终于回归华夏大地。遥望对岸,岁月使我生出白发,江面尽头露出青翠的山峦。虽然隔着江水,思念之情依然存在,即使没有书信往来,也并不觉得空闲。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送褚山人归日本》一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贾岛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首联“悬帆待秋水,去入杳冥间”以景起兴,描绘了褚山人扬帆待发的场景,同时“杳冥间”一词也暗示了归途的遥远与神秘,为全诗定下了离别的基调。
颔联“东海几年别,中华此日还”则直接点出了褚山人与中华大地的离别与重逢。倒装的句法,不仅使诗句更加生动,也表达了褚山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颈联“岸遥生白发,波尽露青山”是诗中的佳句。诗人以“白发”喻岁月流逝,以“青山”喻友人的平安抵达,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也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尾联“隔水相思在,无书也是闲”则以深情的笔触,写出了诗人与友人虽然相隔万里,但相思之情却永不改变。即使没有书信往来,彼此的心也是紧紧相连的。这种超脱世俗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整首诗以送别为题,却无离别之哀愁,反而充满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赞颂。贾岛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离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送褚山人归日本》一诗,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幅跨越国界的友谊画卷。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贾岛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深刻认识。
首先,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贾岛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离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首联的“悬帆待秋水”和“去入杳冥间”,以景起兴,既描绘了褚山人扬帆待发的场景,又暗示了归途的遥远与神秘。颔联的“东海几年别,中华此日还”则直接点出了离别的主题,倒装的句法使诗句更加生动。颈联的“岸遥生白发,波尽露青山”更是诗中的佳句,以“白发”喻岁月流逝,以“青山”喻友人的平安抵达,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也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尾联的“隔水相思在,无书也是闲”则以深情的笔触,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其次,从诗歌的思想内容来看,《送褚山人归日本》一诗不仅表达了贾岛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还深刻反映了唐代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唐王朝国力强盛,与各国的交往增多。而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国家和民间的往来更是频繁。政治的友好,经济的互惠,必然带来文化的交流。褚山人与贾岛的友谊正是这种友好往来的反映。此诗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唐帝国和日本,及两国人民间的友好关系。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贾岛超脱世俗的情感态度。在送别友人时,他没有沉溺于离别的哀愁之中,而是以一种超脱的态度看待离别。他认为,虽然与友人相隔万里,但相思之情却永不改变。即使没有书信往来,彼此的心也是紧紧相连的。这种超脱世俗的情感态度,不仅使诗歌更加动人,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贾岛的人格魅力。
最后,从诗歌的文化价值来看,《送褚山人归日本》一诗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不仅记录了唐代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还反映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底蕴。同时,这首诗还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送褚山人归日本》一诗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送别诗。它不仅表达了贾岛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还深刻反映了唐代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这首诗还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