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读书笔记

《下第》作者: 唐 贾岛

第一部分:《下第》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唐代著名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自号“碣石山人”。他早年因生计所迫,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后因作诗才华被韩愈赏识,还俗并参加科举,但屡试不第。贾岛一生穷愁潦倒,却以苦吟著称,其诗作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风格独特,与孟郊齐名,后世以“郊寒岛瘦”并称其诗风。著有《长江集》,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下第

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下第》是贾岛落第后所作的一首诗。唐代科举制度严苛,无数士子为求功名而苦读经年,但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脱颖而出。贾岛也不例外,他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这首诗便是在他落第后,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内心的失落,有感而发之作。诗中表达了他对落第后的无奈与迷茫,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落第后我身无分文,如何能在京城安身立命?杏花盛开的地方传来鸟鸣,是谁在花丛中陶醉呢?想起故乡遥远,我泪水涟涟,生病以来,春天的草木已长得茂盛。在这茫茫人海中,知音相遇何其不易,我独自一人划船离去,背负着对湖南的思念。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下第》一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贾岛落第后的复杂心境。

首联“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落第后的困境和迷茫。身无分文,如何在繁华的京城立足?这一句既写出了诗人生活的窘迫,也透露出他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

颔联“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则以景衬情,通过描绘杏花盛开、百舌鸟鸣的春日景象,反衬出诗人的孤独与失落。在这美好的春日里,诗人却无心欣赏,反而更添几分愁绪。

颈联“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远离故乡,身染疾病,春天的草木生长也提醒着诗人时光的逝去和个人的衰弱。这两句诗,情感深沉,意境凄美,令人动容。

尾联“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则是对诗人内心孤独的深刻揭示。在这茫茫人海中,知音相遇何其不易,诗人只能独自一人划船离去,背负着对湖南的思念。这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也透露出他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

整首诗以落第后的困境和迷茫为主线,通过描绘春日景象、表达思乡之情和感慨知音难觅,充分展现了贾岛落第后的复杂心境。诗风沉郁顿挫,情感真挚动人,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下第》一诗,不仅是对贾岛个人落第后心境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唐代科举制度下士子命运的深刻揭示。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贾岛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以及唐代科举制度对士子命运的影响。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下第》一诗真实地反映了贾岛落第后的困境和迷茫。身无分文,如何在京城立足?这不仅是贾岛个人的困境,也是无数落第士子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唐代科举制度严苛,竞争激烈,能够脱颖而出的只是少数人。对于大多数士子来说,落第后往往面临生活的困境和未来的迷茫。贾岛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落第经历和内心感受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了科举制度下士子的艰辛与无奈。

其次,从诗歌的情感表达来看,《下第》一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贾岛通过描绘春日景象、表达思乡之情和感慨知音难觅,将落第后的复杂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故乡的思念、对知音的渴望、对未来的迷茫,都通过诗歌的形式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贾岛个人的痛苦与挣扎,也让我们对唐代科举制度下士子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同情和思考。

再者,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下第》一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贾岛以苦吟著称,其诗作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风格独特。在这首诗中,他运用简练的语言,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表达内心感受,营造了一种凄美而深远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贾岛个人的痛苦与挣扎,也让人对唐代科举制度下士子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和思考。

此外,《下第》一诗还反映了贾岛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在落第后,他并没有沉溺于痛苦和迷茫之中,而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他意识到知音难觅、人生无常,也明白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这些感悟不仅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追求理想的信念。

最后,《下第》一诗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了唐代科举制度下士子的艰辛与无奈,也让我们思考了教育公平、社会机会均等等问题。在当今社会,虽然科举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教育公平、社会机会均等问题依然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问题,也可以更加珍惜和把握当下的生活。

综上所述,《下第》一诗不仅是对贾岛个人落第后心境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唐代科举制度下士子命运的深刻揭示。它让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下士子的艰辛与无奈,也让我们思考了教育公平、社会机会均等等问题。同时,这首诗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让我们感受到了贾岛个人的痛苦与挣扎,也让我们对唐代科举制度下士子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同情和思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