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饥》作者: 唐 贾岛
第一部分 《朝饥》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一作阆仙,唐代范阳(今北京西南)人,自号“碣石山人”。他是唐代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以清奇僻苦的诗风著称。贾岛早年为僧,后还俗应举,但终生未第。其诗作多描绘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重词句锤炼。与孟郊齐名,后人以“郊寒岛瘦”喻其诗之风格。著有《长江集》。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朝饥
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
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
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
坐闻西窗琴,冻折两三弦。
饥莫诣他门,古人有拙言。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朝饥》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全唐诗》卷571-4。这首诗创作于贾岛生活贫困、饥寒交迫的时期。贾岛一生仕途不顺,生活贫困潦倒,这首诗便是他对自己极度贫穷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早晨空腹时感到的饥饿以及周围环境的凄凉,贾岛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的坚韧不拔精神和对安贫乐道的坚守。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市集上柴薪堆积如山,我的家中早晨却没有炊烟升起。水井里有甘甜的泉水,但锅中却空空如也,无米做饭。我想看看白日的阳光,却偏偏下起了雪,将青天遮蔽。坐在室内,听见西窗边的琴声都被冻得折断了琴弦。饥饿时不要去乞求他人的施舍,古人有言,要靠自己奋发努力。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朝饥》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五言古诗。贾岛通过描绘早晨空腹时感到的饥饿以及周围环境的凄凉,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身处逆境的坚韧不拔精神和对安贫乐道的坚守。
首联“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市集上柴薪堆积如山与自己家中早晨无炊烟升起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生活的贫困。颔联“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生活的困顿,即使有甘甜的泉水,锅中却空空如也,无米做饭。
颈联“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通过描绘诗人想借日光取暖却遭遇下雪的情境,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无奈。尾联“坐闻西窗琴,冻折两三弦。饥莫诣他门,古人有拙言”则以琴声被冻得折断的意象,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的坚韧不拔精神和对安贫乐道的坚守。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自然浅近,描写生动逼真。贾岛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将诗人身处逆境的坚韧不拔精神和对安贫乐道的坚守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朝饥》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五言古诗,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与人生感悟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贾岛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首先,从艺术角度来看,《朝饥》展现了贾岛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他善于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将诗人身处逆境的坚韧不拔精神和对安贫乐道的坚守表现得淋漓尽致。如首联“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市集上柴薪堆积如山与自己家中早晨无炊烟升起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生活的贫困。颔联“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则通过甘泉与空釜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生活的困顿。颈联“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则以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借日光取暖却遭遇下雪的无奈与困境。尾联“坐闻西窗琴,冻折两三弦。饥莫诣他门,古人有拙言”则以琴声被冻得折断的意象,象征了诗人身处逆境的坚韧不拔精神和对安贫乐道的坚守。
其次,从思想内涵来看,《朝饥》体现了贾岛对安贫乐道的坚守和对逆境的坚韧不拔精神。贾岛一生仕途不顺,生活贫困潦倒,但他并未因此消沉或绝望,而是以一种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去面对生活。在《朝饥》中,他通过描绘自己身处逆境的艰辛生活,表达了自己对安贫乐道的坚守和对逆境的坚韧不拔精神。他相信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韧,就一定能够在逆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此外,《朝饥》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中的“饥莫诣他门,古人有拙言”表达了诗人对自我尊严的坚守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他认为在逆境中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克服困难,而不是去乞求他人的施舍。这种对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脱和升华,更是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坚守。
最后,从文化角度来看,《朝饥》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唐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贾岛作为一位深受时代文化熏陶的诗人,在《朝饥》中表达了自己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以及对逆境的坚韧不拔精神。这种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与思想内涵,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对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精神的崇尚与尊重。
综上所述,《朝饥》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蕴含深刻哲理与人生感悟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贾岛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以及唐代社会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