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人不遇》作者: 唐 贾岛
第一部分 《寻人不遇》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著名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家境贫寒,曾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后还俗参加科举,但屡试不第。唐文宗时曾任长江县尉,后贬为长江主簿。贾岛一生仕途不顺,但其诗歌才华却广受赞誉。他的诗风以清奇幽微著称,擅长描绘荒凉、孤寂之境,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贾岛对诗歌创作有着极高的追求,自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种对诗句精雕细琢的态度,使他的诗作在唐代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寻人不遇
闻说到扬州,吹箫有旧游。
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寻人不遇》是贾岛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个时期,唐朝已经进入了中晚期,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然而,文学艺术的繁荣仍然延续了初唐时期的盛况,以杜甫、韩愈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成为当时的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贾岛的诗歌独树一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寻人不遇》这首诗通过描述寻找朋友未果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深深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听说到了扬州,就会想起以前吹箫游玩的经历。但现在去那里,很多旧日相识的人都不见了,难道他们已经上了迷楼(指已经去世)了吗?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寻人不遇》这首诗以扬州为背景,展现了诗人的怀旧与寻觅之情,以及人生命运的感慨。诗中的“闻说到扬州,吹箫有旧游”两句,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扬州,作为唐代的江南名城,经济繁华,人口众多,是许多文人墨客游历之地。诗人曾在这里与朋友们吹箫游玩,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然而,时过境迁,当诗人再次来到扬州时,却发现许多故人已不见踪影,这不禁让他感到深深的失落和感慨。
“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里的“迷楼”据传为古代扬州的一处著名建筑,但在这里诗人用它来比喻繁华热闹的扬州城,也暗含着一种迷离、不可捉摸的意味。诗人猜想,那些曾经的朋友可能已经迷失在了扬州的繁华中,或者已经离世,这种不确定性更增添了诗人的惆怅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深沉真挚,通过寻访友人不遇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的“吹箫有旧游”和“人来多不见”等句,不仅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美好回忆,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无常。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寻人不遇》这首诗不仅是对一次寻访经历的记录,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贾岛一生仕途不顺,屡试不第,这种经历使他对人生无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诗中,他通过寻找故友未果的经历,表达了对友情的深深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先,从诗题《寻人不遇》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次寻找未果的经历。诗人听说故友可能在扬州,于是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这个繁华之地。然而,尽管这里有很多他曾经一起吹箫的朋友,但终究未能找到故人。这种失落和无奈,不仅是因为未能见到故友,更是因为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其次,诗中的“吹箫有旧游”一句,不仅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揭示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吹箫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象征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而“旧游”则暗示了这种情谊的历久弥新。然而,当诗人再次来到扬州时,却发现许多故人已不见踪影,这不禁让他感到深深的失落和感慨。
再次,“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里的“迷楼”不仅指实际的建筑,更象征着人生的迷离和不可捉摸。诗人猜想,那些曾经的朋友可能已经迷失在了扬州的繁华中,或者已经离世。这种不确定性更增添了诗人的惆怅和无奈。同时,这两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刻,珍惜与友人之间的情谊。
此外,《寻人不遇》这首诗还反映了贾岛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内心世界。唐朝中晚期,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文人士大夫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贾岛作为其中的一员,也深受这种时代氛围的影响。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一种孤寂、无奈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寻人不遇》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在艺术上,《寻人不遇》这首诗也具有很高的成就。贾岛以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将一次寻访经历写得生动而感人。诗中的每一句都经过精心推敲和锤炼,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又展现了他的诗歌才华。同时,这首诗也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深刻。
总的来说,《寻人不遇》这首诗是贾岛创作的一首经典之作。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深邃悠长的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赢得了后世文人墨客的广泛赞誉和传颂。在文学史上,《寻人不遇》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更是唐代诗歌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