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作者: 唐 贾岛
第一部分 《咏怀》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一作阆仙,唐代著名诗人,河北道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因家境贫寒而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后还俗致力于科举,但累举不中。贾岛的诗风清苦幽僻,擅长五言律诗,注重字句的锤炼,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诗作多描绘荒凉孤寂之景,表达内心的坚韧与执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咏怀
纵把书看未省勤,一生生计只长贫。
可能在世无成事,不觉离家作老人。
中岳深林秋独往,南原多草夜无邻。
经年抱疾谁来问,野鸟相过啄木频。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咏怀》是贾岛在晚年时期创作的一首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感慨。贾岛一生穷愁潦倒,虽勤奋读书却未能及第做官,生计无着,长期贫困。此诗便是他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所作,通过对自己读书未勤、生计贫困、功名无望、疾病缠身等境遇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内心的坚韧与执着。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尽管我终日读书却未能勤勉精进,一生都过着贫困的生活。可能在这世上无法成就事业,不知不觉中离家已成老人。深秋时节我独自前往中岳深林,南原上荒草丛生,夜晚无人相伴。长年患病却无人慰问,只有野鸟频频飞过,啄食林木。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咏怀》是贾岛的一首抒情之作,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坚韧与执着。首联“纵把书看未省勤,一生生计只长贫”直接点明了自己读书未勤、生计贫困的境遇,透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颔联“可能在世无成事,不觉离家作老人”则进一步表达了对未来缺乏期待、对自己一生未能有所建树的预感,以及离家多年、人生渐入老年的无奈与感伤。颈联“中岳深林秋独往,南原多草夜无邻”通过描绘自己独自漫步于山林之中的景象,传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融入,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宁静。尾联“经年抱疾谁来问,野鸟相过啄木频”则以病中感慨作结,表达了诗人长年患病却无人关心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又表达了他内心的坚韧与执着。贾岛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咏怀》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与人生感悟的诗篇。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贾岛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首先,从艺术角度来看,《咏怀》展现了贾岛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他善于运用自然景象来烘托情感氛围,如中岳深林、南原荒草等意象的巧妙运用,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又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同时,贾岛还注重字句的锤炼和意境的营造,如“纵把书看未省勤”中的“纵”与“未省勤”的对比,“中岳深林秋独往”中的“独往”二字所传达的孤独与坚韧等,都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
其次,从思想内涵来看,《咏怀》体现了贾岛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以及对内心的坚韧与执着。贾岛一生穷愁潦倒,虽勤奋读书却未能及第做官,生计无着,长期贫困。然而,面对这样的现实,他并未选择放弃或逃避,而是以一种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去面对生活。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执着上,更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态度上。他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就一定能够在逆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此外,《咏怀》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中的“可能在世无成事,不觉离家作老人”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缺乏期待、对自己一生未能有所建树的预感。然而,这种预感并未让诗人陷入绝望或消沉之中,反而激发了他对生活的更深刻思考和感悟。他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外在的功名利禄或成就事业,而在于内心的坚韧与执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这种对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脱和升华,更是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坚守。
最后,从文化角度来看,《咏怀》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唐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贾岛作为一位深受时代文化熏陶的诗人,在《咏怀》中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以及对内心的坚韧与执着。这种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与思想内涵,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对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精神的崇尚与尊重。
综上所述,《咏怀》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蕴含深刻哲理与人生感悟的诗篇。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贾岛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以及唐代社会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