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朱锡珪》作者: 唐 贾岛
第一部分:《寄朱锡珪》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阆仙,一作浪仙,唐代著名诗人,河北道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家境贫寒,曾出家为僧,法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后还俗,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他的诗以清奇僻苦著称,注重词句锤炼,与孟郊并称为“郊寒岛瘦”。其代表作有《长江集》等,对后世诗歌创作有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寄朱锡珪
唐代:贾岛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寄朱锡珪》是贾岛在唐代晚期创作的一首寄赠诗。当时,唐朝政治昏暗,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贾岛历经艰辛,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贾岛通过此诗向远方的友人朱锡珪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思念之情。朱锡珪的具体生平事迹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他与贾岛有着深厚的友谊。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在远方停泊的时候和谁一起呢?向来都是在古树中相伴。在长江一带,人们常常在月光下钓鱼;空旷的原野上,火焰燃烧,风吹动着火苗。梦境中的水域仿佛能吞噬整个楚国,而福建省的山脉则犹如海上的丛林。此刻,船帆下的水面波涛汹涌,就像诗人屈原在抒发情感,与我心意相通。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寄朱锡珪》是贾岛的一首寄赠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贾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
首联“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以设问开篇,表达了诗人在漂泊他乡时对友人的深深怀念。古木作为陪伴,象征着孤独与坚韧,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古朴而深沉的基调。
颔联“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通过描绘“长江人钓月”和“旷野火烧风”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切关注。月光下的长江和燃烧着火焰的旷野,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壮美的画面,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自然的敬畏。
颈联“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以梦境中的水域和现实中的山脉为喻,赞美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观。梦泽吞楚大,既展现了楚地云梦泽的广袤无垠,也隐含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闽山厄海丛,则形象地描绘了福建一带山脉的险峻和大海的浩瀚。
尾联“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以波涛汹涌的江水作结,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先贤的敬仰之情。屈原作为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以其高尚的品格和爱国情怀著称。诗人以涛起屈原通为喻,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先贤精神的传承。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寄朱锡珪》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思念之情的寄赠诗,更是一首深刻反映贾岛个人情感、思想追求和社会现实的佳作。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贾岛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首先,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贾岛对友人朱锡珪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情感。贾岛一生历经坎坷,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与朱锡珪的友谊显得尤为珍贵。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这种情感的表达真挚而深沉,体现了贾岛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从思想追求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贾岛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先贤精神的传承。贾岛生活在唐朝晚期,这是一个政治昏暗、朝政腐败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贾岛没有沉沦于个人的痛苦和不幸中,而是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通过赞美祖国河山的雄伟壮观和对先贤屈原的敬仰之情,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这种思想追求体现了贾岛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的担当和情怀。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贾岛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描绘长江、旷野、梦泽、闽山等自然景象和引用屈原的典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感慨。这些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意境,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贾岛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引用,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的敬畏和对人类历史的反思。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首诗也展现了贾岛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贾岛善于用字推敲,注重词句的锤炼和意境的营造。在《寄朱锡珪》中,他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一幅幅壮美的自然景象和深沉的历史画面。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些艺术手法不仅使得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也使得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综上所述,《寄朱锡珪》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它通过对友情、国家命运、自然和历史等主题的深刻探讨和表达,展现了贾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同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首诗也展现了贾岛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贾岛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也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唐代诗歌的魅力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