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读书笔记

《口号》作者: 唐 贾岛

第一部分:《口号》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阆仙,一作浪仙,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早年家境贫寒,曾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后还俗。贾岛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诗作以清奇僻苦著称,注重词句的锤炼和意境的营造。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但其诗作却流传千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口号
       唐·贾岛

中夜忽自起,汲此百尺泉。
林木含白露,星斗在青天。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口号》是贾岛在唐代中晚期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当时,唐朝虽然国力强盛,但在政治上却出现了很多腐朽的现象,科举考试中的徇私舞弊、权臣弄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使得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志士感到怀才不遇,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贾岛也不例外,他的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功名,但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口号》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深夜突然起身,去汲取那深达百尺的清泉水。周围的林木含吐着清晨的白露,璀璨的星斗挂满了青天。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口号》是贾岛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深夜时分作者从睡梦中醒来,去汲取山泉的场景,以及周围的树木、露水和星辰的映衬。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悟,同时也透露出他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首句“中夜忽自起”体现了作者的警觉性,也暗示了他在寂静的夜里独自思索的时刻。第二句“汲此百尺泉”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紧接着的“林木含白露”一句呈现了夜晚的自然景象,露水凝聚在枝头,显得生机勃勃。最后一句“星斗在青天”则将视野扩展到整个宇宙,星辰璀璨,浩渺无边,给人一种神秘而壮丽的感受。

整首诗用语质朴,但寓意深刻。贾岛通过描绘深夜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思索。他汲取百尺之泉,象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而林木含白露、星斗在青天,则象征着自然的永恒和宇宙的浩渺。这些景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口号》虽然是一首简短的五言绝句,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贾岛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

首先,从思想情感的角度来看,《口号》表达了贾岛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贾岛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这使得他深感失意和沮丧。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在《口号》中,他通过描绘深夜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思索。他汲取百尺之泉,象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而林木含白露、星斗在青天,则象征着自然的永恒和宇宙的浩渺。这些景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其次,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口号》体现了贾岛清奇僻苦的诗风。贾岛的诗作以清奇僻苦著称,注重词句的锤炼和意境的营造。在《口号》中,他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一幅深夜的自然景象。全诗用语质朴自然,没有多余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但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简洁明了的艺术风格不仅使得诗歌易于理解和传播,也使得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口号》还反映了贾岛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思索。在诗中,他通过描绘林木含白露、星斗在青天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思索。他认识到自然是永恒和神秘的存在,而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思索不仅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也反映了贾岛作为一位有思想深度的诗人的担当和情怀。

最后,《口号》还体现了贾岛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在诗中,他通过描绘深夜的自然景象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传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人生充满了无奈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不仅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综上所述,《口号》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它通过对深夜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生活无奈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思索。同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也展现了贾岛清奇僻苦的诗风和高超的艺术才华。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贾岛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也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唐代诗歌的魅力和韵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