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道林寺因寄仁用二上人》读书笔记

《怀道林寺因寄仁用二上人》作者: 唐 齐己

第一部分:《怀道林寺因寄仁用二上人》作者简介

齐己(863年—937年),唐朝晚期著名诗僧,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齐己自幼聪明好学,七岁便以“风雅之道”入诗。他早年出家于同庆寺,学习并传承了沩仰宗“清净无为,淡泞无碍”的精神意旨,这一宗旨贯穿于他的诗歌中,使他的诗歌具有淡泊宁净的韵味。齐己游历天下,遍览名山大川,与当时名士结为方外诗友,诗作数量居四僧之首。其传世作品数量众多,风格清润平淡而不失高远冷峭,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怀道林寺因寄仁用二上人

名山知不远,长忆寺门松。
昨晚登楼见,前年过夏峰。
雨馀云脚树,风外日西钟。
莫更来东岸,红尘没马踪。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怀道林寺因寄仁用二上人》是齐己在离开道林寺后,怀念在寺中度过的岁月以及寺中的友人仁用二上人所作。齐己曾在道林寺栖心十年之久,这段时间对他而言意义非凡,不仅是他静心修禅写诗的环境,也是坚定他进行诗歌创作的决心的时期。离开道林寺后,齐己对这段经历充满了感激和怀念,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知名的高山知道距离不远,我常常回忆起寺门前的松树。昨晚登楼时再次望见,前年的夏日曾经过那山峰。雨后云朵萦绕在树梢,微风中夕阳西下时钟声悠扬。不必再到东岸来寻,繁华尘世已掩没了马蹄的痕迹。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这首诗开篇即设定了全诗的基调,“名山知不远,长忆寺门松”,表达了诗人对道林寺的深深怀念和对寺门松树的深刻记忆。接着,“昨晚登楼见,前年过夏峰”,透露出诗人曾有攀登高楼远眺、亲历山峰之旅的经历,这里的“昨晚”与“前年”相比,更显得是一种时光流转中的回望。第三句“雨馀云脚树,风外日西钟”,描绘了一个雨后或是黄昏时分的景象,云雾缭绕于山林之间,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树木之上,同时寺院里的钟声从远处传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尾联“莫更来东岸,红尘没马踪”,则表达了诗人对红尘俗世的厌倦和对道林寺清净生活的向往。

全诗通过对道林寺的怀念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深情回忆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情感真挚动人。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也富有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雨后的黄昏,感受到那份宁静与超脱。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怀道林寺因寄仁用二上人》不仅是一首怀念之作,更是齐己人生哲学的体现。在这首诗中,齐己通过对道林寺的怀念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对自然、对诗歌的深刻理解。

首先,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齐己在诗中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红尘俗世的厌倦。他怀念在道林寺度过的那段静心修禅写诗的日子,认为那是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清净生活。这种向往和厌倦,实际上是他对人生的一种深刻反思。在齐己看来,人生不应该被名利所束缚,而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种思想在他的其他诗作中也有体现,如《早梅》中的“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就表达了他对坚韧不拔、独立自强的品格的赞美。

其次,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来看,齐己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他笔下的雨后云朵、微风中的钟声、夕阳下的树木,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些景物不仅是自然之美的展现,更是齐己内心世界的映射。他认为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能够教会我们许多人生的道理。因此,他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齐己在诗中展现了他高超的诗歌技艺和深邃的诗歌意境。他的诗歌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情感真挚动人。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比喻、拟人、象征等。同时,他还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这种技艺和意境的完美结合,使得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齐己的禅意诗风。齐己作为一位诗僧,他的诗歌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禅意。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道林寺的怀念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禅定、对悟道的追求。他认为诗歌和禅定有着相通之处,都能够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因此,他的诗歌中常常蕴含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

综上所述,《怀道林寺因寄仁用二上人》不仅是齐己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之作,更是他人生哲学、自然哲学和诗歌创作理念的深刻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齐己的思想世界和艺术风格,感受他那份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