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作者: 唐 齐己
第一部分:《灯》作者简介
齐己,唐代著名诗僧,生于唐魏宗咸通初年(约860年),本名胡得生,潭州益阳人(今湖南宁乡)。自幼家贫,父母早逝,七岁即离家到宁乡大沩山为峒庆寺放牛。齐己少年聪颖,放牛时常以竹枝在牛背上写诗,后被顺庆寺僧侣劝其剃度出家。出家后,他先后居住于多个寺庙,精研佛法与文学,声名大振。晚年自号“衡岳沙门”,云游天下,最终圆寂于江陵。齐己的诗作颇丰,有诗集《白莲集》《霁雪集》及诗论《风骚指格》传世。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灯
幽光耿耿草堂空,窗隔飞蛾恨不通。
红烬自凝清夜朵,赤心长谢碧纱笼。
云藏水国城台里,雨闭松门殿塔中。
金屋玉堂开照睡,岂知萤雪有深功。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齐己在某个深夜,独自一人在草堂中读书时的有感而发。微弱的灯光在空旷的草堂中闪烁,透过窗户,飞蛾却无法通行。此情此景,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绪,于是挥笔而就,创作出了这首《灯》。诗中不仅描绘了当时的场景,更蕴含了诗人对勤学苦读的感慨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微弱的灯光在空旷的草堂中闪耀,窗户阻隔了飞蛾,使它们无法靠近。红色的灰烬在清冷的夜晚独自凝结成一朵清夜花,诗人赤诚的心永远感谢着碧绿的纱笼给予的保护。云雾缭绕在水边的城台之中,雨水关闭了松树环绕的殿塔大门。华美的宫殿在夜间灯火通明,沉睡其中的人怎知刻苦读书的艰辛。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灯》一诗以灯为线索,通过描写深夜草堂中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慨。首联“幽光耿耿草堂空,窗隔飞蛾恨不通”便奠定了全诗幽暗而静谧的基调。灯光微弱,草堂空旷,窗户阻隔了飞蛾的通行,这种景象不仅描绘了物理空间的封闭,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颔联“红烬自凝清夜朵,赤心长谢碧纱笼”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红烬自凝成花,象征着诗人孤独中的自我坚守与升华;而“赤心长谢碧纱笼”则表达了诗人对保护自己的环境的感激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被束缚的无奈。
颈联“云藏水国城台里,雨闭松门殿塔中”将视野从草堂内扩展到了外面的世界。云雾缭绕、雨水封闭,象征着现实世界的封闭与束缚,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解脱的渴望。
尾联“金屋玉堂开照睡,岂知萤雪有深功”则以对比的手法,将华美的宫殿与刻苦读书的艰辛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沉睡于金屋玉堂中的人,怎能知道那些借助萤火和雪光苦读之人的艰辛与付出呢?这既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讽刺,也是对勤学苦读精神的颂扬。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而富有变化,语言凝练而意蕴深远。通过对比与象征等手法的运用,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使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奈与坚守。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灯》一诗不仅是齐己对当时场景的描绘与感慨,更是他内心情感与哲思的深刻表达。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齐己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首先,从诗的表面来看,《灯》描绘了一个深夜草堂中的场景。微弱的灯光、空旷的草堂、被窗户阻隔的飞蛾、自凝成花的红烬……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静谧而幽暗的画面。然而,在这静谧与幽暗之中,却蕴含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灯光虽微,却照亮了诗人的心房;草堂虽空,却承载了诗人的思绪。这种孤独与无奈,不仅源于诗人所处的物理环境,更源于他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认识与反思。
其次,从诗的深层含义来看,《灯》还表达了诗人对勤学苦读精神的颂扬与对现实世界的讽刺。诗中提到的“萤雪”典故,即东晋人车胤囊萤夜读和孙康映雪苦读的故事,象征着那些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学习、追求知识的人。齐己通过引用这个典故,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勤学苦读精神的敬佩与颂扬,也暗示了自己在求学道路上的艰辛与付出。同时,诗中的“金屋玉堂开照睡,岂知萤雪有深功”一句,则以对比的手法,将华美的宫殿与刻苦读书的艰辛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不公与虚伪,也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只知享受、不知奋斗之人的讽刺与批判。
此外,《灯》一诗还蕴含着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诗中的“云藏水国城台里,雨闭松门殿塔中”一句,既是对现实世界的封闭与束缚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由与解脱的渴望。而“赤心长谢碧纱笼”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保护自己的环境的感激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被束缚的无奈。然而,正是这种无奈与束缚,激发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他渴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解脱;他渴望在艰苦的条件下仍能坚持学习、追求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从诗的艺术特色来看,《灯》一诗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得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而富有变化,语言凝练而意蕴深远。通过对比与象征等手法的运用,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使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奈与坚守。同时,诗中的意象也极具画面感与象征意义,如“幽光耿耿”的灯光、“自凝清夜朵”的红烬等,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灯》一诗不仅是齐己对当时场景的描绘与感慨,更是他内心情感与哲思的深刻表达。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齐己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可以看到他对勤学苦读精神的颂扬与对现实世界的讽刺;也可以看到他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学习、追求知识的人生态度与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