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荷叶露珠》作者: 唐 齐己
第一部分:《观荷叶露珠》作者简介
齐己,唐朝晚期著名诗僧,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县塔祖乡。他自幼聪慧,善琴棋书法,尤其擅长作诗。齐己的诗作风格清润平淡而不失高远冷峭,内容多登临题咏、酬唱赠别之作,也有宣扬佛教出世思想或反映民生疾苦之作。他的诗文作品丰富,著有《白莲集》、《风骚旨格》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观荷叶露珠
霏微晓露成珠颗,宛转田田未有风。
任器方圆性终在,不妨翻覆落池中。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观荷叶露珠》是齐己在观察清晨荷叶上露珠景象时有感而发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荷叶上露珠的细腻景象,寓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齐己在创作此诗时,可能正值清晨,他漫步于荷塘边,被眼前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所吸引,从而触发了对世间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感悟。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细小的晨露凝结成珍珠般颗粒,在荷叶上轻轻滚动,早晨的微风还未吹起。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荷叶的本质始终不变,即便翻转落入池塘中也无妨。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观荷叶露珠》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晨荷叶上露珠的生动画面,同时寓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首句“霏微晓露成珠颗”通过“霏微”二字传达出细腻而柔和的早晨露水,如同珍珠般散布在荷叶之上,显得格外精致和美丽。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中细小事物的敏锐观察,也体现了其深厚的艺术功底。次句“宛转田田未有风”则以“宛转”来形容荷叶间露珠所呈现出的柔和曲线,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刻的杰作。同时,“未有风”的设定,为诗境增添了一份静谧与宁静。
后两句“任器方圆性终在,不妨翻覆落池中”则从哲理角度出发,探讨了事物本质不变的主题。“任器”意指容器,“方圆”象征着形状的不同,而“性终在”则表达了一种超越具体形态的永恒不变。最后,“不妨翻覆落池中”一句,通过水中的倒影,强调了这种本质的存在,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无法改变其内在的本质。整首诗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观荷叶露珠》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更是一篇富含哲理的短文。从字面上看,它描绘了清晨荷叶上露珠的细腻景象,但深入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首先,诗中的“霏微晓露成珠颗”一句,通过“霏微”二字细腻地描绘了早晨露水的柔和与细腻,如同珍珠般散布在荷叶之上。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也寓意着世间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和价值,即使是微小的露珠也能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次句“宛转田田未有风”则通过“宛转”来形容荷叶间露珠所呈现出的柔和曲线,以及“未有风”的设定,共同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宁静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也暗示着世间万物在平静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和生机。
后两句“任器方圆性终在,不妨翻覆落池中”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从字面上看,它似乎在讲述荷叶无论处于何种形状的容器中,其本质始终不变;即便翻转落入池塘中,也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性。但深入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事物的本质始终不变。这种不变性不仅是事物存在的基石,也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规律的关键。
进一步地,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态度。在诗中,“不妨翻覆落池中”一句表达了一种对事物变化的淡然处之的态度。无论事物如何变化、翻转甚至落入池塘中,我们都不必过于担忧或强求。因为事物的本质始终存在,它们会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转和发展。这种态度不仅有助于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此外,《观荷叶露珠》这首诗还启示我们要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美好和价值。在诗中,诗人通过对荷叶上露珠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同样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细微而美好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和珍惜。只有当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这些美好时,才能真正领略到生活的丰富和多彩。
综上所述,《观荷叶露珠》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更是一篇富含哲理的短文。它通过对荷叶上露珠的细腻描绘和深刻哲理的探讨,启示我们要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美好和价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以及超然物外的豁达态度。这些启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物规律,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