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作者: 唐 岑参
第一部分:《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作者简介
岑参(公元715~770年),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另说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自幼丧父,但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天宝三年(744年),他进士及第,后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又在天宝末年赴北庭,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其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东归,经杜甫等举荐为右补阙。大历元年(766年)入蜀,初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僚属,后任嘉州刺史,故后人称“岑嘉州”。岑参的诗风奇峭清丽,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深刻的描绘,影响广泛。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
不知造化初,此山谁开坼。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
云飞不到顶,鸟去难过壁。速驾畏岩倾,单行愁路窄。
平明地仍黑,停午日暂赤。凛凛三伏寒,巉巉五丁迹。
与时忽开闭,作固或顺逆。磅礴跨岷峨,巍蟠限蛮貊。
星当觜参分,地处西南僻。陡觉烟景殊,杳将华夏隔。
刘氏昔颠覆,公孙曾败绩。始知德不脩,恃此险何益。
相公总师旅,远近罢金革。杜母来何迟,蜀人应更惜。
暂回丹青虑,少用开济策。二友华省郎,俱为幕中客。
良筹佐戎律,精理皆硕画。高文出诗骚,奥学穷讨赜。
圣朝无外户,寰宇被德泽。四海今一家,徒然剑门石。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创作于大历元年(766年),当时岑参随杜鸿渐入蜀途中。杜杨二郎中指的是检校吏部郎中杜亚与杨炎,他们均为杜鸿渐的判官。岑参在诗中描绘了剑门山的险峻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时事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暗含着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困顿,以及对国家安定、四海为家的理想。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不知道天地之始,这座山是谁劈开的?两座悬崖仿佛靠天站立,万丈深渊自地面劈开。云朵飞升也触不到山顶,鸟儿飞过难以穿越峭壁。快马加鞭怕山岩崩塌,独行小道忧虑路太窄。天亮时大地依旧昏暗,正午时太阳才短暂赤红。三伏天里也寒气凛冽,五丁开道的痕迹峻峭险峻。随时间忽而开放忽关闭,时而顺从时而抗拒坚固。气势磅礴跨越岷山峨眉,巍然盘踞限制着边远部族。星辰对应觜参二宿划分,地理位置偏于西南角落。猛然间觉得景色迥异,遥远地将中原隔绝开来。刘备昔日遭遇颠覆之灾,公孙述也曾战败失势。这才明白不修德行,仅凭天险有何益处。丞相统领大军,远近停止了战争。杜甫为何来得这样迟,蜀人应该更加珍惜。暂时放下绘画构思,少许运用治国策略。两位朋友在朝中为官,同在军营中担任幕僚。他们的好计谋辅助军纪,精深的道理皆是高明规划。高妙的文章源自诗经楚辞,深奥的学问探究幽深奥秘。圣明的朝廷没有对外的门户,天下都沐浴着皇恩浩荡。四海之内如今亲如一家,剑门关的石头徒然存在。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岑参的《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是一首描绘剑门山险峻景象并抒发诗人个人情感的佳作。全诗开篇即以“不知造化初,此山谁开坼”的疑问引出剑门山的神秘与壮观,随后通过“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等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剑门山的雄伟与险峻。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对时事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诗中“云飞不到顶,鸟去难过壁”等句,通过云、鸟难通过剑门山来极言其高耸与险峻,形象而传神。而“速驾畏岩倾,单行愁路窄”等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剑门山之高峻和道之狭窄难行,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行旅之艰辛。
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岑参也不忘对时事的感慨。他通过“刘氏昔颠覆,公孙曾败绩。始知德不脩,恃此险何益”等句,表达了对历史上英雄功业无常、山河易改的感慨,同时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而“相公总师旅,远近罢金革。杜母来何迟,蜀人应更惜”等句,则反映了诗人对军事行动和个人经历的回忆,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哀叹。
此外,诗中还提及了与诗人关系密切的两位朋友,赞美了他们的文学才能和学问,并表达了对当前统一盛世的颂扬和对国家安定、四海为家的理想。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时事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卓越才华和深厚情感。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不仅是对剑门山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更是岑参内心情感与时代感慨的深刻抒发。在这首诗中,岑参以剑门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自己对自然、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首先,从自然景观的描绘来看,岑参以剑门山为对象,通过“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等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其雄伟与险峻。这些描绘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直观呈现,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岑参在诗中通过对剑门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慨,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对人生、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其次,从历史与现实的感慨来看,岑参在诗中通过“刘氏昔颠覆,公孙曾败绩。始知德不脩,恃此险何益”等句,表达了对历史上英雄功业无常、山河易改的感慨。他通过回顾历史,反思现实,认为仅凭天险并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更重要的是要修德治国。这种思考不仅体现了岑参的历史眼光和现实关怀,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忧虑。
再者,从个人情感的抒发来看,岑参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哀叹。他通过“杜母来何迟,蜀人应更惜”等句,表达了对杜甫等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相公总师旅,远近罢金革”等句,反映了诗人对军事行动和个人经历的回忆,以及对战争的哀叹。这些情感的抒发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感人,也展现了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情怀和深厚情感。
此外,诗中还体现了岑参对统一盛世的颂扬和对国家安定、四海为家的理想。他通过“圣朝无外户,寰宇被德泽。四海今一家,徒然剑门石”等句,表达了对当时统一盛世的赞美和对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期望。这种理想不仅体现了岑参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也反映了他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和追求。
综上所述,《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佳作。它通过对剑门山自然景观的描绘、历史与现实的感慨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卓越才华和深厚情感。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