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作者: 唐 齐己
第一部分:《中秋月》作者简介
齐己,约生于唐懿宗咸通初年(约860年),逝于后晋天福年间(约937年),俗名胡得生,湖南长沙宁乡县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佛学研究,是中晚唐与皎然、贯休齐名的三大诗僧之一,其诗作风格古雅,意境深远,多反映晚唐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积极意义。齐己的诗作数量众多,《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00余首,居唐代诗人第五位。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中秋月
唐 齐己
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
东楼莫碍渐高势,四海待看当午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池。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中秋月》创作于唐代晚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但中秋佳节依然是人们寄托思念、祈愿团圆的时刻。齐己作为一位游历四方的诗僧,在这中秋之夜,仰望明月,思绪万千,提笔写下此诗。他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亮,表达了对纯净、高洁品质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的超越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在空旷碧蓝的天空下,没有云彩,露水打湿了衣衫。月亮在群星闪耀之外更显清澈明亮。东楼请不要遮挡它渐渐升高的势头,整个世界都在等待着它正午时的辉煌。它允许我们清晰地吟咏它明亮的光辉,怎么肯让幽暗遮掩住它的美丽。可惜那深夜的月亮,正对着贵族们遗留下来的酒池。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中秋月》是一首描绘中秋之夜的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以“空碧无云露湿衣”描绘了一个空旷而清新的月夜,露水打湿了衣衫,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接着,“群星光外涌清规”中的“清规”指月亮,形容月亮在群星之外更加显眼,清澈明亮。
颔联“东楼莫碍渐高势,四海待看当午时”以东楼为参照,表达了月亮逐渐升高的态势,并寓言四海之人都在期待月亮高悬中天的时刻,象征着期盼公正与光明普照四方。颈联“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则表达了诗人对月亮明亮光辉的赞美,以及不愿与幽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决心。
尾联“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池”以月影对照权贵们的残酒池,既表达了对月色怜爱之情,也暗含对权贵们醉生梦死、不顾国家与人民疾苦的批判与讽刺。整首诗通过对中秋月色的描绘与联想,展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与对世态的深刻洞察。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中秋月》不仅是一首描绘中秋之夜的美丽诗篇,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与情感的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
首先,从自然之美的角度来看,《中秋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赞美。诗人以中秋之夜的月亮为题,通过对月亮清澈明亮、逐渐升高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月夜世界。月亮在群星闪耀之外更显清澈,象征着纯净与高洁;它逐渐升高的态势,则寓意着光明与希望的升腾。诗人通过对月亮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的无限魅力,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与赞美。
其次,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中秋月》蕴含了对人生追求与道德坚守的深刻思考。诗人以月亮为喻,表达了对纯净、高洁品质的追求。月亮在诗中成为了高洁、清明的象征,与世俗的“五侯残酒池”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对月亮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品质的向往与坚守;同时,通过对世俗的批判与讽刺,表达了对道德沦丧、社会黑暗的不满与忧虑。这种对人生追求与道德坚守的深刻思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生启示。
此外,《中秋月》还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认识和对禅理的感悟。作为一位诗僧,齐己在诗中融入了对禅理的思考。他认识到人生如同月亮一样,有圆有缺,有明有暗。月亮在夜空中独自高悬,虽然孤独但却明亮清澈;人生亦是如此,虽然充满挑战与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守本心、追求真理,就能像月亮一样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同时,诗人也通过月亮的形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接受与顺应。他认识到人生中的每一次起伏与变化都是自然的规律与生命的常态,我们无法改变但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这种对人生境遇的深刻认识和对禅理的感悟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启示。
最后,从艺术特色的角度来看,《中秋月》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构思巧妙。诗人以中秋之夜的月亮为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月夜世界。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构思巧妙既展现了自然之美的无限魅力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认识和对禅理的感悟使诗歌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中秋月》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美丽诗篇。通过对中秋之夜的月亮的描绘与联想诗人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敬畏对人生追求与道德坚守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认识和对禅理的感悟。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