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作者: 唐 岑参
第一部分:《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南阳人(今新野县或湖北荆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出身于官僚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及第,后两次从军边塞,历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岑参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表现戍边将士生活为主,风格雄奇瑰丽,情感真挚深沉,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时值岑参从安西返回长安途中。在途经酒泉时,受到酒泉太守的热情款待,设宴相迎。宴会上,太守舞剑助兴,胡笳、琵琶、长笛等乐器齐鸣,羌儿胡雏齐声唱歌,气氛热烈而悲壮。岑参深受感染,醉后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边塞风情的佳作。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酒泉太守能剑舞翩翩,高堂之上置酒夜击鼓声喧。胡笳一曲响起令人肝肠寸断,座上宾客相对泪如雨下。琵琶长笛声互相应和,羌儿胡雏齐声唱歌欢畅。烤全牛和野驼肉香气四溢,交河美酒斟满金酒杯中。三更醉后卧在军帐之中,梦中无奈归乡路遥秦山远。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是一首充满边塞风情的佳作。诗中描绘了酒泉太守设宴款待岑参的情景,通过剑舞、击鼓、胡笳、琵琶长笛等元素的描绘,展现出一幅生动热闹的宴会画面。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慨。
首句“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宴会的热烈气氛。太守剑舞翩翩,高堂之上置酒夜击鼓声喧,既展现了太守的豪爽性格,也烘托出宴会的欢乐氛围。
接下来,“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笔锋一转,通过胡笳声的悲凉和座上宾客的泪如雨下,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忧伤。这种忧伤既有对边塞生活的感慨,也有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则通过乐器的互相应和和羌儿胡雏的齐声唱歌,再次将宴会气氛推向高潮。这种欢乐与悲伤交织的情感体验,正是边塞生活的真实写照。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则通过描绘宴会上的美食和美酒,展现出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这种对物质生活的描写,既是对宴会盛况的再现,也是对边塞将士生活的一种肯定。
最后两句“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以诗人的醉后归宿和无奈归乡梦作为结尾,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醉后卧在军帐之中,梦中无奈归乡路遥秦山远,这种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体验。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不仅是一首描绘边塞风情的佳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深度的诗歌。通过对宴会场景的描绘和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岑参展现了自己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首先,从宴会场景的描绘来看,岑参运用了生动而细腻的笔触将宴会的气氛和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太守的剑舞、击鼓的喧腾还是胡笳的悲凉、琵琶长笛的互相应和都被他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描绘出来。这种描绘不仅仅是对宴会场景的客观再现更是一种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其次,从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来看,岑参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慨。这种情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而深沉的。一方面他对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危险有着清醒的认识和体验;另一方面他又对故乡的温暖和安宁怀有深深的眷恋和向往。这种矛盾而复杂的情感体验正是边塞将士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岑参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此外,岑参在诗中还通过对宴会美食和美酒的描绘展现了对物质生活的肯定。这种肯定并不是简单的物质享受而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和追求。在艰苦的边塞生活中将士们通过美食和美酒来慰藉自己的身心和灵魂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正是边塞将士精神风貌的体现。
最后,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象征等使得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同时岑参还巧妙地运用了边塞生活的独特元素如剑舞、胡笳、琵琶长笛等使得全诗充满了边塞风情和异域色彩。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全诗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综上所述,《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深度的诗歌。通过对宴会场景的描绘和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岑参展现了自己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边塞风情的佳作更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生命哲理的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