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作者: 唐 岑参
第一部分:《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南阳(今河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早年丧父,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的诗作以边塞诗最为著名,风格雄奇瑰丽,气势豪迈,情感真挚,展现了盛唐时期边塞生活的壮丽画卷。同时,岑参也有许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便是其中之一。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是岑参在授官后赴安西之前,从长安返回终南山高冠潭口隐居处,告别自己弟弟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此之前,岑参曾隐居终南山高冠潭,时于长安与山间往还,这种生活方式在唐代士人中颇为常见。此诗通过描写还山的原因和设想还山后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弟弟的深厚情感和对隐居生活的怀念。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昨日山中捎信给我,眼下已到耕种时节。信中责怪我还山太迟,山中友情深意切。如今独向潭上饮酒,再无兄弟林下相约。东溪之上想你之时,只能对着鸽鹤闲卧。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围绕“还”字展开,前四句交代还山的原因,后四句设想还山后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弟弟的深厚情感和对隐居生活的怀念。
诗的开篇“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便以简洁的语言点明了还山的原因。山中的来信提醒诗人,眼下已到耕种时节,暗示着诗人应回归山中,继续他的隐居生活。接下来,“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理由,通过杜陵叟的责怪,展现了山中友情的深厚和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怀念。
后四句则转而设想还山后的情景。“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通过描绘诗人独自饮酒、无人相约的孤独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深深思念。而“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则以更加细腻的情感笔触,展现了诗人在东溪之上思念弟弟时的情景。面对悠闲的鸬鹚,诗人只能闲卧一旁,内心的思念和留恋难以言表。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还山原因和还山后情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弟弟的深厚情感和对隐居生活的怀念。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人生、对友情的深刻感悟和珍惜。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送别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时代背景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岑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人生的启示。
首先,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岑参对弟弟的深厚情感和对隐居生活的怀念。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对还山原因的交代上,更体现在对还山后情景的设想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自己对弟弟的思念和对隐居生活的留恋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丰富和复杂。
其次,诗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岑参在诗中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惜,同时也透露出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隐居生活,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表达了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友情珍贵的认识,告诫人们要珍惜眼前的人和事,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
再者,诗中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岑参作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盛唐时期边塞生活的壮丽画卷,也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在《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中,岑参以隐居生活为背景,通过描写还山的原因和设想还山后的情景,展现了唐代士人对自然、对友情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唐代士人在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背景下,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从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岑参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描绘。他通过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将终南山高冠潭口的自然景色和隐居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潭上的饮酒、林下的相约,还是东溪之上的闲卧对鸬鹚,都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追求。这种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岑参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能力,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和审美享受。
最后,通过这首诗我们还可以引发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岑参在诗中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惜,同时也透露出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这些感悟和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岑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和把握自己的人生和社会。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学会珍惜眼前的人和事,保持一颗平静、淡泊的心,追求简单、宁静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欣赏自然之美,感受自然之恩赐。这些思考和启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和把握自己的人生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