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火山》读书笔记

《经火山》作者: 唐 岑参

第一部分:《经火山》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南阳人(今新野县或湖北荆州),与高适并称“高岑”。他出身于官僚家庭,幼年丧父,砥砺苦学,博览群书。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僚佐,后在天宝末年赴北庭,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其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岑参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表现戍边将士生活为主,色调雄奇瑰丽,充满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精神。他的诗风奇峭清丽,影响广泛。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经火山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经火山》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九载(750年),当时岑参初次出塞,途经火焰山。天宝八载(749年),岑参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京师长安赴安西上任,大约次年途经蒲昌(今新疆鄯善)。火焰山横亘眼前,烈焰飞腾,奇景壮丽,激起了这位边塞诗人的满怀豪情,因此创作了这首《经火山》。这首诗既是对火山景色的描绘,也是对时代变化的忧虑和感慨。当时正值大唐盛世的末期,虽然表面上国家繁荣昌盛,但实际上已经暗藏危机。在创作《经火山》的前一年,安史之乱爆发,导致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在这样的背景下,岑参的诗作更显得深沉而富有哲理。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久已听说的火山今日才见到,它高高地矗立在蒲昌县东。赤色的火焰烧红了胡天的云,炎热的气流蒸腾在边塞上空。不知道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热能,为什么独独燃烧在这座山中?我在严冬时节里来到这里,山下仍然是一阵阵热风。人和马都热得汗流浃背,谁能探究大自然的奥妙无穷?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经火山》这首诗以火焰山为背景,通过夸张、反问、衬托以及化用古文等手法,描绘了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全诗想象新奇,意境深广,颇具浪漫主义特色。

起句“火山今始见”的一个“始”字,发出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慨叹。“突兀蒲昌东”中的“突兀”一词,既勾勒出火焰山巍峨高耸之貌,又描绘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起始二句,气势宏大。接着“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二句继续写火焰山的威势。“虏云”、“塞空”,既表示其空间的高远,又象征着异族活动的天地。而那火焰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将火焰山置于广阔的塞空虏云之间,以烘托其热力威猛之势,联想合理,夸张恰到好处,炼字精当,意韵喻长。尤其是一个“烧”字,将火山烈焰指向虏云;一个“蒸”字,使火焰山热气威及远塞,由低向高,由近及远,顺着火焰山热力的漫延,形象地刻划出火焰山名不虚传的威势。这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张,并非不着边际地虚叹,而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和诗人志向的高远。

收尾四句:“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衬手法,再现火焰山威势,一物多咏,造成连贯的气势。诗人自长安来,一路天寒地冻,唯独边塞火山热气蒸人,人和马都大汗淋漓。这种驱寒使热之工,若不是神力造化,人力绝不能为之。这里,诗人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真实地描绘出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可以想见,来到火焰山前,诗人触景生情,气贯长虹,更加激发了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经火山》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火焰山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岑参内心情感与人生哲理的深刻体现。在火焰山这一自然奇观的面前,岑参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更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

首先,从自然景观的描绘来看,岑参运用了极为生动的语言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火焰山的奇特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火焰山的高耸突兀、烈焰飞腾、热气蒸腾,都被他以极富感染力的笔触描绘出来。这种描绘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客观再现,更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投射。在岑参的眼中,火焰山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一种能够激发人内心豪情壮志的存在。

其次,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岑参在诗中通过火焰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时代的深刻思考。他在严冬时节来到火焰山下,感受到的却是阵阵热风,人和马都热得汗流浃背。这种反差强烈的景象,让他不禁发出“孰知造化工”的感慨。在这里,“造化”一词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创造者,更象征着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力量。岑参通过这一感慨,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敬畏之心,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无常之感。

此外,岑参在诗中还流露出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作为一位边塞诗人,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火焰山这一自然奇观的面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要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大唐王朝的兴衰有着深刻的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经火山》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反问、衬托等,使得全诗意境深广、气势磅礴。同时,岑参还巧妙地化用古文,使得全诗语言凝练、意蕴丰富。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全诗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综上所述,《经火山》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火焰山的奇特景象和无穷威力,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哲理和对时代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岑参的诗歌艺术和思想内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