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宇文判官》作者: 唐 岑参
第一部分:《寄宇文判官》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南阳(今河南新野县)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他早年丧父,但勤奋好学,遍读经史。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历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等职。岑参的诗作题材广泛,尤其擅长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语言雄奇瑰丽,情感真挚深沉,与高适并称“高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寄宇文判官
唐·岑参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寄宇文判官》是岑参在天宝九载(750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当时,岑参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但仕途并未如意,心情压抑。在边疆艰苦的环境中,他思念远方的友人宇文判官,于是写下此诗以表达内心的愁苦和思乡之情。宇文判官同为安西节度幕府判官,与岑参共事,两人情谊深厚。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向西前行的路还远远没有结束,回头向东遥望,不知何时才能返回家乡。整日面对着狂风和暴雪,放眼望去,连绵不绝的是沙漠和山丘。我从事公职已经两年,期间两度经过阳关。想念你却无法相见,分别之后,我的头发都已经斑白了。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寄宇文判官》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边塞抒情诗。全诗通过描绘边塞艰苦的环境和诗人内心的愁苦,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首联“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以鲜明的对比开篇,既点明了诗人身处的边塞之地与远方的家乡之间的遥远距离,又透露出诗人对归期的无望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这种无奈与沉痛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
颔联“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进一步描绘了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狂风、暴雪、连绵的沙漠和山丘,这些景象不仅展现了边塞的艰苦,也暗示了诗人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孤独与艰辛。这种环境的描绘,更加深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怀念。
颈联“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则回顾了诗人在边塞的工作经历。两年间,他多次因公出差,两度经过阳关。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要隘,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也是诗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分界线。它象征着诗人远离家乡、身处异域的孤独与无奈。
尾联“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分别之后,诗人无法与友人相见,只能在心中默默思念。这种思念之情如此深切,以至于诗人的头发都已经斑白了。这种以头发斑白来暗示岁月流逝和愁苦煎熬的手法,更加深了全诗的哀伤氛围。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深沉,通过描绘边塞环境和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孤独与无奈。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寄宇文判官》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边塞抒情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时代思考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岑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
首先,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是诗人在边塞艰苦环境中对人性温暖和亲情的渴望与呼唤。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恶劣环境和内心的愁苦,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人类在共同面对艰苦环境时的情感共鸣和心灵寄托。
其次,诗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时代思考。诗人通过回顾自己在边塞的工作经历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慨。在边塞的艰苦环境中,诗人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孤独与无奈,也更加珍惜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边疆的不安。天宝年间,唐朝国力逐渐衰落,边疆战事频仍,诗人作为边塞诗人,对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和关切。
再者,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情景,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敬畏和热爱。他赞美边塞的壮丽山川和奇特风光,同时也揭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人生的艰辛。这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此外,从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追求和艺术风格的鲜明体现。岑参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诗作以雄奇瑰丽、情感真挚著称。《寄宇文判官》这首诗在继承边塞诗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情感。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深沉,意境深远而含蓄,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寄宇文判官》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边塞抒情诗。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岑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感受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