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者: 唐 岑参
第一部分:《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后迁居南阳(今河南南阳)。岑参的诗作风格雄奇瑰丽,情感深沉,擅长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在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或十四载(755年)期间创作的。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封常清(封大夫)作为唐朝将领,受命西征。岑参以此诗为封常清送行,表达了对封常清出征必胜的信心和祝愿,同时也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轮台城头夜晚吹响了号角,轮台城北预兆胡人入侵的昴星坠落。紧急的军书昨夜飞速送过渠黎,报告单于的骑兵已到了金山西。从岗楼上西望只看见烟尘弥漫,汉家的军马屯驻在轮台的城北。封将军拥旌节亲自出征,黎明时分吹响号角大军威武前进。四方的战鼓雷动宛如雪海汹涌,三军将士齐声呐喊令阴山震动。敌营上空的乌云屯集气氛阴沉,战场上的尸骨与草根纠缠不清。剑河风急吹得雪花纷飞,沙口石冻使马蹄难以附着。封亚相为了王事勤劳含辛茹苦,发誓要报效国家平定边境。古来青史留名者屡见不鲜,如今将军的功勋定将超越古人。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全诗以轮台城头夜吹角开篇,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庄重的氛围。随后,诗人通过描绘军书的紧急传递、汉军的屯驻、封将军的出征等场景,展现了战前的紧张状态和军队的声威。
诗中“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等句,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战场的壮观景象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同时,“战场白骨缠草根”等句,又透露出战争的残酷和悲壮,使读者对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将士们的牺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对封常清将军的赞颂和对国家中兴的期盼达到了高潮。他用“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等句,表达了对封将军功勋的崇敬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既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不仅是一首描绘边塞生活和战争场面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情感内涵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岑参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
首先,从诗歌的主题来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以封常清将军西征为背景,通过描绘战前的紧张状态和战场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赞颂和对国家中兴的期盼。这种主题不仅符合边塞诗的传统要求,也体现了岑参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英雄的崇敬。
其次,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营造一种紧张而庄重的氛围。轮台城头夜吹角、军书飞速传递、汉军屯驻、封将军出征等场景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如“四边伐鼓雪海涌”与“三军大呼阴山动”的对比,“战场白骨缠草根”与“剑河风急雪片阔”的象征等,都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感和内涵深度。
再次,从诗歌的思想内涵来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不仅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战场残酷景象的描绘和对将士们牺牲精神的赞颂,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他也意识到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更加珍视和平的来之不易。这种思想内涵不仅使得整首诗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也使得岑参的文学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此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还体现了岑参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追求。他善于将边塞诗的雄奇瑰丽与宫廷诗的庄重典雅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他也注重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力求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这种追求不仅使得岑参的诗歌在唐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和深刻哲理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岑参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珍惜和平、崇敬英雄、关注国家命运是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应该铭记和践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