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左省杜拾遗》作者: 唐 岑参
第一部分:《寄左省杜拾遗》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他与高适并称为“高岑”,是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岑参的诗作风格独特,情感深沉,尤其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寄左省杜拾遗》不仅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洞察。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寄左省杜拾遗》是唐代诗人岑参写给杜甫的一首寄赠诗。当时,岑参和杜甫同在朝廷为官,岑参任右补阙,属于中书省;杜甫任左拾遗,属于门下省。两人虽然同朝为官,但因分属不同部门,日常接触并不多。这首诗大约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初,正值安史之乱期间,国家动荡不安,朝政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岑参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朝政的不满和对个人遭遇的无奈。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我们曾一同步入皇宫的红色台阶,分属不同部门,被紫微垣所限。清晨,我随着天子的仪仗入朝,傍晚则沾染着御香的气息归来。看到白发丛生,我不禁为花落的时光而悲伤;仰望青云之上的飞鸟,我满心羡慕它们的自由飞翔。圣明的朝廷似乎没有缺失之事,因此我自觉谏书也变得稀少起来。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寄左省杜拾遗》是一首情感深沉、寓意丰富的诗歌。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与杜甫同朝为官却分隔两地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及对朝中现状的讽刺。
首联“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直接点明了两人同朝为官却分隔两部门的生活状态。诗人用“联步趋丹陛”形象地描绘了两人一同步入皇宫的情景,而“分曹限紫微”则暗示了他们因分属不同部门而难以相聚的无奈。
颔联“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早晚随天子仪仗出入宫廷的日常。这两句诗不仅体现了官场的庄重与威严,也透露出诗人对这份职责的坚守与执着。同时,“晓”与“暮”的对比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单调。
颈联“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是诗人的情感抒发。面对时光的流逝和自身的衰老,诗人不禁为花落的时光而悲伤;同时,他也羡慕那些能够在青云之上自由飞翔的鸟儿。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也流露出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尾联“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是全诗的高潮。诗人用反语讽刺了朝政的混乱和统治者的昏庸。他故意说“圣朝无阙事”,实则是为了揭露朝廷中存在的问题和统治者的无能。而“自觉谏书稀”则暗示了诗人在这样的朝政环境下难以直言进谏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丰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个人遭遇的无奈,也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寄左省杜拾遗》不仅是一首情感深沉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唐代社会现实和文人情感的珍贵文献。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岑参的思想世界和创作风格,同时也能够窥见唐代官场的真实面貌和文人墨客的情感世界。
首先,从诗歌的主题来看,《寄左省杜拾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个人遭遇的无奈以及对朝政的不满。岑参和杜甫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在朝廷中虽然分属不同部门,但彼此之间的情谊却十分深厚。通过这首诗,岑参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朝政的不满和对个人遭遇的无奈。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感慨和哀愁。
其次,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寄左省杜拾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来营造一种既庄重又哀婉的意境。诗中的“丹陛”、“紫微”、“天仗”、“御香”等意象不仅描绘了宫廷的庄重与威严,也透露出诗人对这份职责的坚守与执着。而“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等意象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些意象相互交织、相互映衬,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
最后,从诗歌的思想内涵来看,《寄左省杜拾遗》反映了唐代官场生活的真实面貌和文人墨客的情感世界。在唐代社会,官场腐败、朝政混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文人墨客虽然身居高位,但却难以直言进谏、改变现状。他们只能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愤慨和无奈。岑参的《寄左省杜拾遗》正是这样一首反映文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无奈与悲愤。同时,我们也能够窥见唐代官场的腐败和朝政的混乱,以及文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寄左省杜拾遗》是一首情感深沉、寓意丰富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岑参的文学造诣和创作风格,也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洞察和对友人的深厚情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和文人墨客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友情、对国家、对个人的复杂情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