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苜蓿峰寄家人》作者: 唐 岑参
第一部分:《题苜蓿峰寄家人》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遍读经史。他的诗歌以描绘边塞风光、抒发壮志豪情而著称,风格雄奇瑰丽,感情真挚深沉。岑参曾两次从军边塞,亲身经历了边疆的生活,其诗作中充满了对边疆风光的赞美和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他的《题苜蓿峰寄家人》便是其边塞诗中的佳作,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人的深切关怀。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题苜蓿峰寄家人
唐·岑参
苜蓿烽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题苜蓿峰寄家人》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当时岑参担任安西都护府中的掌书记一职,远离家乡和家人,饱尝边疆生活之苦。在苜蓿峰边恰逢立春时节,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人之情油然而生,遂作此诗以寄家人。诗中通过对边疆风光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和对边疆生活的感慨。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在苜蓿烽边恰逢立春时节,胡芦河上我不禁泪水沾巾。家中的妻子只能徒然相思,却看不见我在沙场上愁肠欲断的情景。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题苜蓿峰寄家人》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边塞诗。诗中通过对边疆风光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人的深切关怀。
首句“苜蓿烽边逢立春”,以边塞特有的地名“苜蓿烽”和节气“立春”为引子,点明了诗人所处的时间和地点。苜蓿烽是边疆的一个烽台,象征着边疆的艰苦和荒凉;立春则是春天的开始,象征着希望和新生。然而,在这本应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时刻,诗人却身处边疆,无法与家人团聚,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次句“胡芦河上泪沾巾”,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胡芦河是边疆的一条河流,诗人站在河边,望着滚滚的河水,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人,泪水沾湿了衣襟。这一场景生动而感人,将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两句“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则通过想象家中妻子的情景,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诗人知道,家中的妻子一定也在思念着自己,然而她却无法看到自己在沙场上的艰苦和愁苦。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对家人的愧疚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对边疆风光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抒发,将思乡之情和对家人的关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还蕴含着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对国家安宁的期许,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题苜蓿峰寄家人》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边塞诗,更是一幅生动的边疆生活画卷和一首深沉的思乡之歌。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岑参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情感世界。
首先,从边疆生活的角度来看,《题苜蓿峰寄家人》展现了边疆的艰苦和荒凉。诗中通过对苜蓿烽、胡芦河等边疆特有的地名和景物的描绘,生动地再现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戍边将士的艰辛生活。这种对边疆生活的真实描绘,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真实和感人的力量。
其次,从思乡之情的角度来看,《题苜蓿峰寄家人》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和对边疆生活的感慨。诗人在边疆生活多年,远离家乡和家人,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抒发和表现,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情感内涵。
再次,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题苜蓿峰寄家人》运用了对比和想象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诗人通过将边疆的艰苦与春天的希望进行对比,以及通过想象家中妻子的情景,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同时,诗中还运用了简练明快的语言,使得诗歌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此外,《题苜蓿峰寄家人》还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期许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边疆生活多年,深知边疆的重要性和国家安宁的重要性。他在诗中通过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期许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家国情怀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最后,从岑参的诗歌创作风格来看,《题苜蓿峰寄家人》充分体现了其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岑参的诗歌以描绘边塞风光、抒发壮志豪情而著称,风格雄奇瑰丽,感情真挚深沉。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边疆风光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抒发,将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还蕴含着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和思考,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综上所述,《题苜蓿峰寄家人》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艺术手法独特的边塞诗。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岑参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情感世界,感受到他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感悟,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关注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