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读书笔记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作者: 唐 岑参

第一部分:《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他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早年历经坎坷,但凭借卓越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诗坛上崭露头角。岑参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及异域文化风俗为主,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唐代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当时岑参在武威(今甘肃武威),得知好友宇文判官出使西域顺利返回晋昌(今甘肃敦煌),即作此诗相赠。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来的欣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建、滞留边疆的伤感与无奈。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春雨洒落在城头,黄鹂飞上了戍楼。
边塞的花朵飘散着离人的泪水,边境的柳树挂满了思乡的愁绪。
满头白发的人在明镜前哀伤,青春的年华已换作了破旧的衣袍。
您从万里之外归来,听说现在已经抵达了瓜州。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友人归来的欣慰之情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首联“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以雨后边城的景象开篇,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黄鹂的欢鸣与城楼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既点出了时节,又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进一步描绘了诗人身处边疆、远离家乡的孤独与忧伤。塞花与边柳作为边塞特有的景象,被诗人巧妙地用来寄托离愁别绪,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生动真挚。

颈联“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则笔锋一转,将视角转向诗人自身。白发与明镜的对比,青春与敝裘的替换,不仅展现了诗人年华已逝、功业未建的无奈与哀叹,也映射出边塞文人普遍的命运与心态。

尾联“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以宇文判官远行归来为线索,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与欣慰,也寄寓了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与希望。同时,“闻已到瓜州”也暗示了诗人自身仍滞留边疆、归期无着的伤感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韵悠长,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文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对唐代边疆状况与文人心态的真实反映。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岑参的内心世界、对边疆生活的感受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首先,从诗歌的情感表达来看,岑参在这首诗中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边疆生活的深刻体验。他对宇文判官归来的欣慰之情,不仅是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更是对边疆生活中难得的人情温暖的珍惜。同时,诗人通过“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等诗句,表达了自己身处边疆、远离家乡的孤独与忧伤。这种情感的真挚与深沉,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次,从诗歌的意境营造来看,岑参巧妙地运用了边塞特有的景象和意象来传达情感。如“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中的春雨、黄鹂和戍楼等意象,既点出了时节和地点,又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而“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中的塞花和边柳等意象,则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这些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饱满。

再次,从诗歌的思想内涵来看,岑参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他通过“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等诗句,表达了对年华已逝、功业未建的无奈与哀叹。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遭遇和心态,也映射出边塞文人普遍的命运与心态。同时,诗人通过“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等诗句,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这种期待与希望既是对友人的重逢的期待,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某种寄托和慰藉。

此外,从诗歌的文化价值来看,《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唐代边疆生活的艰辛与文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边疆命运的关注与忧虑。同时,这首诗还展示了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思想内涵丰富的佳作。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岑参的内心世界、对边疆生活的感受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让我们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唐代边塞诗人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