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山行》作者: 唐 岑参
第一部分 《暮秋山行》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及第,后两次从军边塞,历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等职,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深刻体验。他的诗歌以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为主,风格雄奇瑰丽,情感深沉真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暮秋山行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暮秋山行》是岑参创作的一首描绘暮秋时节山中景色的五言古诗。此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755年左右,正值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在这一时期,唐朝国力大损,民生疾苦,但同时也促使了诗歌艺术的繁荣发展。岑参作为一位有着丰富边塞生活体验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常常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这首《暮秋山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通过描绘暮秋时节的山林景色和诗人的心境,表达了对生命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远行者艰辛生活的同情与理解。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疲惫的马儿卧在长长的山坡上,夕阳的余晖洒落在通往渡口的路上。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在其中行走。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的秋雨,但此刻已经放晴,青石路面上没有一点尘土。在这岁暮时节,我心中百感交集,所有的声音都显得悲怆愁闷。昨夜,鶗鴂鸟在枝头啼叫,声音凄切;而今晨,蕙草的颜色已经变得陈旧,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更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心中自然充满了难以言说的艰苦辛酸。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暮秋山行》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幽远的五言古诗。全诗以秋日黄昏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行者心境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慨以及对远行者艰辛生活的同情与理解。
诗的开头以“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描绘了一幅马匹疲惫、夕阳西下的景象,通过马的疲态来衬托诗人自身的倦怠和旅途的艰辛。接着,“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以山风吹拂空寂的树林为背景,通过树叶飒飒作响的声音来营造一种幽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不仅为全诗铺设了一层淡淡的忧伤基调,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景象,通过天空放晴、石路无尘的细节来突出环境的清新与宁静。然而,在这宁静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寂寥与空虚。这种寂寥与空虚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是全诗情感的高潮部分。在这岁暮时节,诗人心中的千般烦恼与愁绪汇聚在一起,所有的声音都显得悲怆愁闷。这种情感的爆发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回应,更是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与感悟。
最后两句“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则以杜鹃鸟的鸣叫和蕙草的凋零为象征,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远行客艰辛生活的同情与理解。这种同情与理解不仅是对远行客的关怀,更是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暮秋山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歌,更是一首抒发人生哲理与情感的佳作。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岑参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首先,从自然景象的描绘来看,岑参运用了极其生动逼真的意象来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无论是疲惫的马儿、夕阳西下的景象、山风吹拂的树林还是雨后初晴的清新环境,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全诗的背景与画面,更通过其内在的象征意义传达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其次,从行者心境的抒发来看,岑参通过“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等诗句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与人生哲理的思考。这些诗句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与感悟。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对生命无常与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远行者艰辛生活的同情与理解等情感元素,展现了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心灵世界。
此外,《暮秋山行》还蕴含着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描绘暮秋时节的山林景色和自身的心境体验,暗示了人生的坎坷与命运的无常。他深知旅途的艰辛和孤独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也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有追求,就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与命运的安排。这种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内涵与深度,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获得了更多的启示与感悟。
最后,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看,《暮秋山行》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生动传神的描绘和深刻丰富的内涵成为了岑参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也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更多的文学养分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