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作者: 唐 杜牧
杜牧,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生于公元803年,卒于公元852年,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风格清新俊逸,既有盛唐的余韵,又融入了个人的深沉感慨,尤其在咏史、抒情方面有着独到的成就。他的作品情感丰富,语言精炼,善于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出对时代、人生的独到见解。《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便是其众多送别诗中的佳作,体现了杜牧深厚的友情与复杂的仕途情感。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春,当时杜牧正任黄州刺史,而裴坦则即将离任宣州判官,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赴任。杜牧自己也即将离开黄州,准备返回京城长安任职。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人在宣州告别,杜牧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仕途漂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这首诗不仅是对友情的抒发,也是杜牧个人心境与时代背景的映射。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阳光和煦,冰雪初融,泥土变得松软,一半的积雪已经消融。行人在芳草间行走,马蹄声声,显得格外骄傲。九华山的道路被云雾缭绕,寺庙若隐若现;清澈的弋江旁,村庄里柳树轻拂着桥面。你的志向像鸿雁一般高远明确,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的旗帜,随风摇摆不定。我们一同来到这里,却不能一同归去,想象着故国春天到来时,我将独自一人,心中倍感寂寥。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与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复杂心境。首联“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以春天的温暖景象开篇,既描绘出送别时的自然环境,又寓含了离别的温暖与希望。颔联“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通过九华山的云雾和弋江村的柳桥,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未来旅途的美好祝愿。
颈联“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直接对比了友人的坚定与自己的迷茫,展现了两人不同的心境。友人的志向高远,如同鸿雁般清晰明确,而自己却因仕途的不确定性而感到彷徨。这种对比,不仅加深了情感的层次,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尾联“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以深沉的笔触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后孤独生活的预感。两人虽曾同行,但最终却要各自踏上不同的道路,这种无法共度的未来,让诗人在春天的故国中感受到了深深的寂寥。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杜牧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杜牧个人情感与时代风貌的交融体现。从诗歌的深层解读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仕途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忧虑。
首先,诗歌中的自然景象不仅仅是背景描绘,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日暖泥融、雪半消的景象,既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也预示着新的开始和希望。然而,这种希望与诗人内心的迷茫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杜牧在仕途上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忧虑。九华山的云雾和弋江村的柳桥,则分别象征着仕途的艰难与生活的平静,两者之间的转换,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于仕途与生活选择的挣扎。
其次,诗歌中的对比手法运用得极为巧妙。友人的坚定与自己的迷茫、同来与不同归的对比,不仅突出了两人心境的差异,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友人的高远志向如同鸿雁,而自己却如同悬挂的旗帜,随风摇摆不定。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羡慕与祝福,也揭示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种挣扎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时代的产物。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士人的仕途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杜牧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迷茫与挣扎,也是当时许多士人共同的心境。
再者,诗歌中的“故国逢春一寂寥”一句,更是将个人的情感升华到了对故国的思念与忧虑。春天本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在诗人眼中,却因为离别而变得寂寥。这种寂寥不仅仅是对友人的思念,更是对故国的深情与忧虑。杜牧深知自己即将离开黄州,前往京城,但未来的仕途之路却充满了未知。在这种背景下,他对故国的思念与忧虑就显得尤为深沉。
综上所述,《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情感与时代风貌的佳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深刻的情感抒发以及巧妙的对比手法,杜牧成功地展现了自己与友人离别时的复杂心境,同时也反映了晚唐时期士人在仕途与生活选择上的挣扎与迷茫。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杜牧思想情感和晚唐社会风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