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读书笔记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作者: 唐 杜牧

第一部分:《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作者简介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作品丰富,风格独特,以七绝和咏史诗著称。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情感。杜牧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政治事业,其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写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当时杜牧即将离开长安,前往吴兴(今浙江湖州)担任刺史。这首诗是他在离开前登上乐游原时所写,表达了他对即将离开长安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盛世的怀念。杜牧在长安任吏部员外郎时,职位清闲,难有作为,他不愿虚度年华,因此请求外放,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太平之时,生活虽有味却显得自己无能,闲暇时喜欢如孤云般自在,安静时则如老僧般恬淡。我即将手持旌麾,远去江海之滨的吴兴赴任,在乐游原上,我再次西望那位文治武功煊赫一时的明君唐太宗的陵墓。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首句“清时有味是无能”,表面上似乎是说在太平之时,生活虽有味,但自己却因无能而显得多余。实际上,这是杜牧的反语,他内心充满经国济世的抱负和才干,只是当时朝中党争激烈,宦官专权,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次句“闲爱孤云静爱僧”,通过描绘自己喜爱孤云和僧人的闲静生活,进一步表达了他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无奈。

第三句“欲把一麾江海去”,表达了杜牧即将离开长安,前往吴兴赴任的心情。这里的“一麾”指旌旗,象征着官职和权力。杜牧虽然对长安有所留恋,但更渴望能在新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末句“乐游原上望昭陵”,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杜牧在乐游原上西望昭陵,不仅表达了他对唐太宗的敬仰和怀念,也暗含了他对当前国家衰败局势的忧虑和对盛世的追怀。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巧妙地传达了杜牧对即将离开长安的感慨、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盛世的怀念。杜牧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不仅是一首情感深沉的诗歌,更是一首富含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作品。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杜牧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观念。

首先,从情感层面来看,这首诗表达了杜牧对即将离开长安的感慨和对国家局势的忧虑。杜牧在长安任吏部员外郎时,虽然职位清闲,但他内心却充满经国济世的抱负和才干。然而,当时朝中党争激烈,宦官专权,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他请求外放,前往吴兴赴任。在离开前登上乐游原时,他回望长安,心中充满了感慨和忧虑。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体现了杜牧对长安的留恋,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局势的深深忧虑。

其次,从哲理层面来看,这首诗揭示了人生中的无奈与选择。杜牧虽然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现实却让他感到无力。他选择离开长安,前往吴兴赴任,这不仅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或许会遇到许多无奈和困境,但如何做出选择,如何面对现实,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杜牧的选择或许不是最优的,但他却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坚定和执着。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杜牧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盛世的追怀。他西望昭陵,不仅表达了对唐太宗的敬仰和怀念,也暗含了他对当前国家衰败局势的忧虑和对盛世的追怀。杜牧深知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残酷,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这种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盛世的追怀,不仅体现了杜牧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也启示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在艺术特色方面,《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运用了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来传达诗人的情感与哲思。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悠长,使得读者能够轻易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与哲思。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音乐感。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创作意图。

综上所述,《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富含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佳作。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杜牧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观念,也可以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情感力量。这首诗不仅是对杜牧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和人生哲理的揭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