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别业》作者: 唐 王维
第一部分:《辋川别业》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王维的诗作以山水田园诗为主,意境高远,语言清新自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他的画作也极负盛名,被后人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王维精通佛学,其诗作和画作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辋川别业》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辋川别业》是王维在天宝年间(742-756)为其母建造的一座别墅,位于今陕西蓝田县西南10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王维在此隐居并创作了大量描绘辋川美景的诗作,《辋川别业》便是其中之一。此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年)后,当时王维已辞官归隐,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通过对辋川别业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没到东山已经将近一年,归来时正赶上耕种春田。细雨洗涤后的草色绿得仿佛可以染色,水上的桃花红得像要燃烧起来。这里住着精通经论的高僧和年迈的乡贤。他们听说我回来了,都急忙披衣倒屣出来相见,我们在简陋的柴门前开怀谈笑。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辋川别业》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美景的佳作。首联“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以时间流转为背景,点明了诗人归隐田园、躬耕陇亩的生活状态。颔联“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辋川别业春天的景色。雨后的草色绿得仿佛可以染色,水上的桃花红得像要燃烧起来,这种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则通过描写居住在这里的高僧和乡贤,展现了辋川别业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氛围浓厚。尾联“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则以生动的场景描写,表现了邻里之间的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与“人情翻覆似波澜”的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高远,既展现了辋川别业的美景,又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辋川别业》不仅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美景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佳作。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在赞美辋川别业的美景和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实际上,它还蕴含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首先,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王维在诗中通过对辋川别业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他笔下的草色、桃花、高僧、乡贤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画卷。这种生活状态不仅符合王维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对田园生活的普遍向往。
其次,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王维在诗中通过对辋川别业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他不再关注官场的纷扰和名利的追逐,而是将身心投入到自然之中,与山水为伴,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种情怀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王维在诗中通过对辋川别业自然美景的描绘和邻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展现,传达了一种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他认为人生应该像自然一样宁静、和谐、优美,不应该被世俗的纷扰和名利所束缚。同时,他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和睦相处的重要性。这种人生哲理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层面来看,《辋川别业》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王维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在《辋川别业》中,王维通过对辋川别业自然美景的描绘和邻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展现,传达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唐代社会对和谐、美好、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综上所述,《辋川别业》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和深刻哲理的佳作。它不仅描绘了辋川别业的美景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更蕴含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