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乐七首·其一》作者: 唐 王维
第一部分:《田园乐七首·其一》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被后世尊称为“诗佛”。王维出身河东王氏,早年仕途顺畅,曾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艺术,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田园乐七首·其一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田园乐七首》是王维后期创作的一组六言诗,大约写于他在蓝田辋川隐居期间。这组诗以田园生活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王维在仕途上虽曾有所作为,但晚年因政治斗争的复杂和个人性格的原因,逐渐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转而向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由。《田园乐七首·其一》便是这一心境的真实写照。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厌倦了高门大户的繁华,经常出入于北里南邻的世俗之地。
官府中的权贵们骑着装饰精美的马匹,鸣珂作响,他们究竟追求什么?
而我,却向往着崆峒山上的隐逸生活,披散着头发,逍遥自在。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田园乐七首·其一》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厌见千门万户”直接点明了诗人对高门大户繁华生活的厌倦,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经过北里南邻”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经常出入世俗之地的情景,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疏离。第三句“官府鸣珂有底”以反问的语气,批判了官场权贵的虚荣与浮华,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蔑视。末句“崆峒散发何人”则以隐逸生活的向往作为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全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诗人通过对世俗生活和隐逸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体悟。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田园乐七首·其一》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的诗作,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以下是对该诗的深度解读:
- 对世俗生活的批判与厌倦:
诗的首句“厌见千门万户”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生活的厌倦。千门万户作为权贵富贵的象征,在诗人眼中却成了厌倦的对象。这种厌倦不仅源于诗人对官场权贵的虚荣与浮华的批判,更源于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在诗人看来,世俗的繁华与喧嚣无法带来内心的安宁与满足,反而让人陷入无尽的烦恼与束缚之中。 -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中的“崆峒散发何人”便是诗人心中隐逸生活的理想化形象。崆峒山作为道教圣地,象征着超脱尘世的仙境;而披散着头发、逍遥自在的形象,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在诗人看来,隐逸生活不仅能够让人摆脱世俗的束缚和烦恼,更能让人在自然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 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田园乐七首·其一》还蕴含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在诗人看来,世俗的功名利禄并不能带来真正的人生价值,反而让人迷失自我、陷入无尽的追求与争斗之中。而隐逸生活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它让人在自然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与满足,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与超越。这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更反映了盛唐时期士人阶层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普遍追求与探索。 - 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与深刻体悟: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在《田园乐七首·其一》中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与深刻体悟。诗人通过对世俗生活与隐逸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宁静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诗中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赞美,如“千门万户”的繁华与“北里南邻”的世俗之地相比,“崆峒山”上的隐逸生活则显得更加清新脱俗、令人向往。这种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与深刻体悟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综上所述,《田园乐七首·其一》是一首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的诗作。通过对世俗生活与隐逸生活的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宁静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与深刻体悟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积极探索与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