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作》作者: 唐 王维
第一部分:《出塞作》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王维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其诗作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王维也是边塞诗的重要创作者之一,他的边塞诗以雄浑豪放著称,展现了盛唐时期的气象和风貌。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出塞作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出塞作》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此诗大约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塞上,宣慰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的将士。在此背景下,王维创作了这首《出塞作》,以表达他对边塞将士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盛唐国力强盛的自豪和对边疆战事的关切。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天骄(指强悍的少数民族首领),白草连天,野火熊熊燃烧。暮云低垂,空旷的沙漠上,猎手们驱马飞驰;秋日的平原上,正是射雕的好时节。护羌校尉早晨登上遮虏障守卫,破虏将军夜晚勇猛出击,渡过辽河。那镶玉的剑柄、角饰的弓、戴着珠络头的战马,朝廷将要赏赐给得胜的将军,如同勇猛的汉朝霍嫖姚(指霍去病)。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出塞作》是王维边塞诗中的佳作,全诗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首联“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以打猎声势之盛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为全诗奠定了紧张而激烈的基调。颔联“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则进一步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猎手们的勇猛强悍,为后文唐军的英勇形象作了铺垫。颈联“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唐军将士的英勇善战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尾联“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则点出了赏功慰军的题旨,表达了对得胜将士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边塞景色和将士形象的生动描绘,展现了盛唐时期的气象和风貌。同时,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关切和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出塞作》不仅是一首描绘边塞壮丽景色和将士英勇形象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情感内涵的诗篇。以下是对该诗的深度解读:
- 边塞风光的壮丽与苍凉:
诗的前四句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苍凉氛围。居延城外,胡人狩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熊熊,展现了一种原始而粗犷的美。暮云低垂,空旷的沙漠上驱马飞驰,秋日的平原上射雕,则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苍凉与辽阔。这种对边塞风光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美景,也暗示了边疆战事的紧张与激烈。 - 将士英勇形象的塑造:
诗的后四句则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唐军将士的英勇善战和雷厉风行的作风。护羌校尉早晨登上遮虏障守卫,破虏将军夜晚勇猛出击,渡过辽河。这种日夜不息的军事行动,展现了唐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和昂扬奋发的士气。同时,诗中也通过对将士们装备和赏赐的描绘,如镶玉的剑柄、角饰的弓、戴着珠络头的战马等,进一步突出了将士们的英勇形象和高贵地位。 - 历史典故的运用与情感表达: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来表达情感。尾联“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中借用了汉朝名将霍去病(霍嫖姚)的典故,来表达对得胜将士的崇敬和赞美之情。霍去病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王维在这里借用霍去病的典故,不仅表达了对得胜将士的崇敬和赞美,也暗示了唐军将士的英勇善战和必胜的信心。同时,这一典故的运用也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 - 哲理思考与人生感悟:
《出塞作》不仅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和将士形象的诗篇,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诗中通过对边塞战事和将士英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盛唐时期的气象和风貌。同时,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关切和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这种关切和崇敬之情不仅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边塞的艰苦环境中,将士们英勇善战、保家卫国,他们的英勇形象和高贵品质成为了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和追求。
综上所述,《出塞作》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内涵的诗篇。通过对边塞风光和将士英勇形象的生动描绘,展现了盛唐时期的气象和风貌。同时,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关切和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