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碧池》作者: 唐 王维
第一部分 《凝碧池》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有“诗佛”之称。他生于701年(一说699年),卒于761年,祖籍山西祁县,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山水田园之美,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其代表作《相思》《山居秋暝》等广为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凝碧池
唐· 王维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凝碧池》作于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八月,正值安史之乱期间。王维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俘虏,拘禁于洛阳的菩提寺中。安禄山为了笼络人心,强迫王维任伪职。一日,安禄山在凝碧池设宴,胁迫从长安掳来的乐工奏乐助兴。乐工雷海清因拒绝与叛贼合作,愤而掷乐器于地,面向长安恸哭,最终被叛军残忍杀害。王维得知此事后,悲愤交加,写下这首《凝碧池》以表达自己对国家沦丧的悲痛和对叛贼的愤慨。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千家万户都为满城荒烟感到悲惨,百官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朝见天子?秋天的槐叶飘落在空寂的深宫里,凝碧池头却在高奏管弦,宴饮庆祝。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凝碧池》全诗仅四句,却以凝练的语言、深沉的情感,描绘了一幅国破家亡、哀鸿遍野的悲惨画面。首句“万户伤心生野烟”以广阔的视角描绘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野烟四起,象征着国家的破碎和民生的凋敝。次句“百僚何日更朝天”则将视角转向朝廷,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朝廷能够重新正常运作的期待。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接下来的两句“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通过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悲愤之情。一方面,秋天的槐叶飘落在空寂的深宫里,象征着国家的衰败和皇权的旁落;另一方面,凝碧池头却在高奏管弦,宴饮庆祝,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悲愤和无奈。
王维在诗中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同时,他也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将个人的悲愤之情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本思想。这首诗不仅是对安史之乱期间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凝碧池》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安史之乱期间的社会现实、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情感。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凋敝、民生凋敝。王维在诗中通过“万户伤心生野烟”这一描绘,生动地再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这种对民生凋敝的深切关注,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民本思想。
其次,从诗人的内心世界来看,《凝碧池》反映了王维在安史之乱期间的复杂情感。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人,王维对国家和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在安史之乱期间,他却被迫卷入叛军的伪职之中,这无疑是对他个人操守和信仰的巨大挑战。在诗中,王维通过“百僚何日更朝天”的呼喊,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朝廷能够重新正常运作的期待。同时,他也通过“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叛贼的愤慨和对国家沦丧的悲痛。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全诗充满了深沉的悲愤和无奈。
再次,从艺术价值来看,《凝碧池》以其凝练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王维高超的艺术造诣。诗中“万户伤心生野烟”与“百僚何日更朝天”的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悲愤之情,也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同时,王维还通过象征手法,将秋天的槐叶和凝碧池头的管弦声作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使得全诗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最后,从文化价值来看,《凝碧池》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唐代士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追求。王维在诗中展现出的爱国情怀、民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等价值观念,不仅代表了唐代士人的主流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凝碧池》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优秀诗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安史之乱期间的社会现实、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情感。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文化和士人思想的宝贵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