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读书笔记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作者: 唐 王维

第一部分:《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其父迁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市),遂为河东人。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王维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他不仅在文学上成就斐然,还精通音乐、书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王维一生历经坎坷,早年仕途顺畅,但中年因安史之乱被迫接受伪职,后虽得特赦,但仕途已大不如前。晚年他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万事不关心”的生活,成为隐士加居士的人物。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创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即王维被贬济州之前。綦毋潜是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从王维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科举落第后的心境。在唐代,科举是士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落第无疑是对他们才华与抱负的一次重大打击。王维与綦毋潜友情深厚,当得知友人落第后,他以诗寄情,表达了对友人归途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期许。此诗不仅展现了王维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同情,也反映了唐代士人面对科举挫折时的复杂心境。

第四部分:诗歌翻译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第五部分:诗歌赏析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全诗以深情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友人綦毋潜因科举落第而踏上归乡之路的情景。首联“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开篇营造出一个开明盛世的氛围,诗人认为在这样的好时代,有才能的人都应该出来为国家效力,不会有隐士存在。这是一种对时代的歌颂,同时也为下文綦毋潜落第的遭遇埋下伏笔。

颔联“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中,“东山客”指代隐士,这里指綦毋潜。“采薇”用伯夷、叔齐采薇于首阳山的典故,表示隐居生活。这两句是说,正因为是圣明时代,像綦毋潜这样的贤才都不再隐居。这里既含有对綦毋潜才华的肯定,也暗示了他积极入世的态度。

颈联“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中,“金门”是汉代皇帝召见贤士的地方,这里指代朝廷。诗人安慰綦毋潜,虽然这次没有考中,未能进入朝廷,但不能因此就认为自己的主张和才华是错误的。这体现了诗人对友人落第的惋惜,同时也在鼓励友人不要失去信心。

颔联“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描绘了綦毋潜落第后的生活状态,诗人开始回忆綦毋潜来京赶考的经历,他在江淮之间度过寒食节,在京洛之地缝制春衣。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綦毋潜为了科举长途跋涉、辛苦备考的过程,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他落第的遗憾。

尾联“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中,诗人再次安慰友人,这次落第只是偶然,是自己的谋略没有被采用,不要认为世上没有知音。这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和对其才华的坚信。

整首诗在情感上跌宕起伏,既有深沉的忧伤,又有乐观的信念。诗中的“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两句堪称经典,以景衬情,生动地烘托出友人离别的孤寂和诗人的不舍之情,将送别之情与自然景色完美融合。同时,诗中多处用典却不见生硬之感,如“采薇”“金门”等典故,丰富了诗歌内涵,深化了主题,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出更多的情感和思想。

第六部分:诗歌深度解读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艺术精湛的送别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的佳作。它让我们对人生挫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友情、时代和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从对人生挫折的看法来说,这首诗让我们明白,人生中遭遇挫折如科举落第是常有的事。即使在被认为是“圣代”的环境下,也不能保证才华一定能得到即时的认可。在朋友失意时,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从精神上给予支持和鼓励,让朋友在困境中能重新振作。这种友情在艰难时刻更显珍贵,提醒我们在朋友遇到困难时,要像王维一样,给予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这也启示我们,面对挫折时,应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相信自己的才华终会得到认可。

其次,从对时代和人才的思考来说,诗中反映出即使在盛世,人才选拔也可能存在不完美之处。这促使我们思考,社会应该如何建立更公平合理的机制来发掘和任用人才,让更多的“英灵”能够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同时,对于个人而言,面对可能存在的不公平,要有一种豁达和坚持自我的精神。王维在诗中通过“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等诗句,表达了对当时政治清明、人才辈出的赞美,但同时也暗示了綦毋潜的落第并非因为其才华不济,而是时运不济。这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慰藉,也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和命运的感慨。

此外,这首诗还展现了唐代士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抉择。綦毋潜作为一位有才华的士人,本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落第而归。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唐代士人中普遍存在。王维在诗中通过“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等句,生动地描绘了綦毋潜由隐士到不得不面对现实的转变,以及他内心的挣扎与不舍。这也启示我们,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既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也要学会接受现实的不完美。

最后,从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来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以其深邃的情感、精湛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争相效仿的典范。王维在诗中运用了对比与象征等手法,如“圣代”与“东山客”的对比,“金门”与“吾道”的象征,使得诗歌意蕴丰富,引人深思。同时,诗中“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等美景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含了诗人对友人前途的祝福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唐代士人面对科举挫折时的复杂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制度的看法与态度。在文学上,它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在现代社会,这首诗仍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它提醒我们珍惜友情、面对挫折时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让我们对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