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女儿行》作者: 唐 王维
第一部分 《洛阳女儿行》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被誉为“诗佛”。王维出身河东王氏,自幼聪慧,工诗善画,精通音律,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其诗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融诗、画、乐为一体,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洛阳女儿行》是王维创作于唐玄宗时期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题下原注“时年十六”,可见是诗人早年得意之作。诗题取自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中“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语,用以概指当时贵族女子。王维通过描绘洛阳贵妇生活的富丽豪贵及其夫婿行为的骄奢放荡,揭示了高层社会的骄奢淫逸,同时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贫贱女子的同情。
第四部分 诗歌翻译
洛阳女儿住在我家对门,年方十五余,容颜娇美。她的丈夫骑着宝玉络头的高头大马,侍女为她献上满盈金盘的鲤鱼片。彩绘朱漆的楼阁一幢幢遥遥相望,红桃绿柳在廊檐下排列成行。她乘坐的车子是用七种香木做成,绫罗的帷幔装在车上。仆从们举着羽毛的扇子,把她迎回绣着九花图案的彩帐。她的丈夫青春年少正得志,骄奢更胜过石季伦。他亲自教授心爱的姬妾学习舞蹈,名贵的珊瑚树随随便便就送给别人。他们彻夜寻欢作乐,窗上现出曙光才熄去灯火,灯花的碎屑片片落在雕镂的窗棱。她成天嬉戏游玩,竟没有温习歌曲的空暇,打扮得整整齐齐,只是熏着香成天闲话。相识的全是城中的豪门大户,日夜来往的都是些贵戚之家。有谁怜惜貌美如玉的越女,身处贫贱,只好在江头独自洗纱。
第五部分 诗歌赏析
《洛阳女儿行》全诗通过描绘洛阳贵妇生活的富丽豪贵,深刻揭示了高层社会的骄奢淫逸。诗前十八句叙述洛阳女出身骄贵和衣食住行的豪富奢侈,她们的丈夫行为之骄奢放荡和作为玩物的贵妇娇媚无聊,以及她们的交游尽是贵戚。最后两句以西施出身寒微作为反衬,抒发作者的感慨。
王维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将洛阳女儿的奢华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到“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再到“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奢华与富贵的气息。同时,诗人通过“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等句,揭示了贵妇们丈夫的骄奢放荡,进一步凸显了社会的腐朽与不公。
在诗歌的结尾,王维以西施出身寒微作为反衬,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贫贱女子的同情。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思想。
第六部分 诗歌深度解读
《洛阳女儿行》不仅是王维对洛阳贵妇生活的描绘,更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批判。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王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首先,从诗歌的主题思想来看,《洛阳女儿行》深刻揭示了高层社会的骄奢淫逸和贫贱女子的悲惨命运。王维通过描绘洛阳贵妇的奢华生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腐朽。同时,他以西施出身寒微作为反衬,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贫贱女子的同情。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思想。
其次,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洛阳女儿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将洛阳女儿的奢华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王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此外,《洛阳女儿行》还体现了王维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他通过描绘洛阳贵妇的生活状态,揭示了社会的腐朽与不公。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不公的感慨。这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使得《洛阳女儿行》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
最后,从诗歌的文化价值来看,《洛阳女儿行》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通过对洛阳贵妇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王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