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作者: 唐 王维
第一部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今山西祁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他生于701年(一说699年),卒于761年,世称“王右丞”。王维博学多才,不仅文学卓著,而且精通音律,擅弹琵琶,又擅长绘画,是我国水墨渲染写意画的开山始祖。他与孟浩然开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号称“王孟诗派”。王维笃信佛教,所作多含禅理,人称“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在盛唐诗坛成三足鼎立之势。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王维在唐代中期创作的,约在公元740年左右。当时,王维在洛阳任职期间结识了秀才裴迪,二人相谈甚欢,并一同隐居于终南山下的辋川(今河南洛阳辋川乡)。辋川是一处幽静优美的山水田园景观,成为他们思考人生、创作诗歌的理想场所。此诗便是王维为赠送友人裴迪而作,既反映了他们隐居生活的情景,也抒发了对自然和闲适生活的深挚表达。
第四部分 诗歌翻译
寒秋时节,山色变得愈发苍翠明亮,秋水上涨,山泉日日缓缓地流淌。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傍晚蝉的鸣叫。渡口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第五部分 诗歌赏析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首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通过“转”字和“日”字的巧妙运用,写出了山色在秋雨冲洗下愈发苍翠,以及秋水每日潺湲不息的动态美。颈联“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则选取了渡口落日和墟里炊烟两个典型景象,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
颔联和尾联则着重写人。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通过“倚杖”和“临风听蝉”两个动作,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安逸的神态和超然物外的情致。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则用典,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比诗人自己,赞美了裴迪的洒脱以及诗人的淡泊,同时也表达了二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的美好情谊。
全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将辋川的秋景和诗人的闲居之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王维作为“诗佛”的高洁情怀和隐逸之志。
第六部分 诗歌深度解读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不仅是一幅优美的田园山水画,更是一首充满深意的隐逸诗篇。通过对诗歌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和人生哲学。
首先,从诗歌的景物描绘来看,王维巧妙地选取了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这些景物不仅具有自然美,更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例如,“寒山转苍翠”中的“转”字,不仅写出了山色在秋雨冲洗下的变化,更暗示了诗人内心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世界的热爱。而“秋水日潺湲”中的“日”字,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致的持续关注,以及对闲适生活的珍视。
其次,从诗歌的人物形象刻画来看,王维和裴迪都是典型的隐士形象。王维通过“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动作描绘,展现了自己安逸的神态和超然物外的情致。而裴迪则被描绘为一位狂放的隐士,醉酒狂歌,与楚狂接舆相媲美。这种形象刻画不仅突出了两人的个性特点,更表达了他们共同的隐逸志向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再者,从诗歌的用典和象征手法来看,王维巧妙地运用了陶渊明的典故和象征意象。他将自己比作“五柳先生”,不仅表达了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更寄托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世界的热爱。而“接舆”这一典故的运用,则进一步强调了裴迪的狂士风度和诗人的淡泊之志。
最后,从诗歌的情感表达来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不仅抒发了王维对自然和闲适生活的深挚情感,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真切情谊。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维和裴迪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知音之情,以及他们共同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
综上所述,《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不仅是一幅优美的田园山水画,更是一首充满深意的隐逸诗篇。它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人物形象的刻画、用典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表达,展现了王维作为“诗佛”的高洁情怀和隐逸之志。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隐逸文化和诗人内心世界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