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二》作者: 唐 李白
第一部分:《行路难·其二》作者简介
《行路难·其二》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充满了对自由、理想、人生的追求和探索。李白一生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也展现了他个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深度。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行路难·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行路难·其二》是李白在天宝年间离开长安时所作。李白曾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但因性格孤傲、不愿阿谀奉承,最终未能得到重用,反而受到权臣的排挤和诽谤。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反映了李白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以及他对人生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第四部分:诗歌翻译
大道宽广如青天,我却无法找到出路。
羞于与长安城中那些市井小人同流合污,他们斗鸡走狗,赌梨栗为乐。
我弹剑作歌,发出心中的苦声,却不愿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膝。
淮阴市井之人曾嘲笑韩信怯懦,汉朝公卿大臣嫉妒贾谊才能超群。
你难道没有看见,昔日燕昭王重用郭隗,拥篲折节,毫无猜忌。
剧辛、乐毅等贤士感激知遇之恩,竭忠尽智,报效君主。
然而燕昭王早已逝去,黄金台也已荒废,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
行路艰难啊,我还是归去吧!
第五部分:诗歌赏析
《行路难·其二》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开篇,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接着,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长安城中那些市井小人的不同追求,展现了自己的高洁品质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决心。诗中“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等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权贵之门的不如意和内心的苦闷。
同时,诗人还借用了韩信、贾谊等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的遭遇和感慨。他感叹自己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只能像韩信、贾谊那样遭受嘲笑和嫉妒。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绝望,他通过回忆燕昭王重用郭隗等贤士的历史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也表达了他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探索。李白以豪放奔放的笔触,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第六部分:诗歌深度解读
《行路难·其二》不仅是一首反映诗人个人遭遇和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人生思考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李白对于人生道路、理想追求、现实困境等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从人生道路的角度来看,李白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道路的迷茫和困惑。他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开篇,直接点出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接着,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长安城中那些市井小人的不同追求,展现了自己对于人生道路的独立思考和坚定选择。他认为,人生道路虽然宽广如青天,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只有那些坚持自己信念、不愿随波逐流的人,才能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其次,从理想追求的角度来看,李白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他通过回忆燕昭王重用郭隗等贤士的历史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和追求。他认为,真正的贤士应该得到君主的赏识和重用,而君主也应该以真诚和谦逊的态度对待贤士。这种理想君臣关系的实现,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和付出。李白虽然未能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始终坚信这种关系的存在和可能性。
再次,从现实困境的角度来看,李白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他感叹自己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只能像韩信、贾谊那样遭受嘲笑和嫉妒。同时,他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权贵们对于贤士的排挤和打压。这种现实困境使李白感到深深的绝望和无助,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追求和信念。相反,他通过诗歌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行路难·其二》以其豪放奔放的笔触、深沉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诗中的语言生动形象、意境高远开阔,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也表达了他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探索。同时,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典故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艺术上的成就不仅使《行路难·其二》成为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之一,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行路难·其二》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人生思考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李白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深度,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道路、理想追求、现实困境等多方面的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