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吏》作者: 唐 杜甫
第一部分:《潼关吏》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一生历经盛唐至中唐的转变,其诗作广泛反映社会现实,被誉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诗歌不仅艺术成就极高,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潼关吏》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所作,当时唐朝正面临安史之乱的困境。杜甫在任华州司功参军期间,途经潼关,目睹了紧张的备战气氛和士卒们辛勤筑城的场景。他通过与潼关吏的对话,深刻反映了当时边防的紧张态势,并对边防政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同时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第四部分:诗歌翻译
士卒们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上筑城。大城坚固如铁,小城依山而建,高达万丈。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介绍情况:“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第五部分:诗歌赏析
《潼关吏》是一首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诗作,通过描绘潼关士卒筑城备战的场景和与潼关吏的对话,深刻反映了当时边防的紧张态势和战争的残酷。诗的前四句用夸张手法描绘了潼关城池的坚固和士卒的艰辛,既突出了地理优势,也为后文对边防政策的批评埋下伏笔。接下来的对话部分,通过潼关吏的自信和杜甫的忧虑,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使诗歌更加生动传神。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等句,生动地描绘了潼关险要的地势和坚固的城防,同时也体现了潼关吏对防御工事的信心。而“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等句,则通过回顾历史教训,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最后“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的忠告,更是对边防将领的深刻提醒,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语言精炼,寓意深刻,既展现了杜甫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力,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杜甫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第六部分:诗歌深度解读
《潼关吏》不仅是一首描绘边关景象和士卒艰辛的诗作,更是一首充满历史反思和人文关怀的杰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当时唐朝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杜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
首先,从诗歌的地理描绘和城防坚固来看,杜甫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潼关作为军事重镇的险要地势和坚固城防。这种描绘不仅突出了潼关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也为后文对边防政策的批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通过描绘士卒筑城备战的艰辛场景,杜甫也表达了对这些无名英雄的深深敬意和同情。
其次,通过与潼关吏的对话,杜甫揭示了边防政策的失误和战争的残酷。潼关吏的自信和杜甫的忧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传神,也体现了杜甫对边防政策的深刻反思。他通过提及“桃林战”等历史教训,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他也对边防将领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深刻的忠告,希望他们能够谨慎行事、守好边防。
此外,《潼关吏》还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在安史之乱期间,唐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杜甫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历史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诗人,他深刻认识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性。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同时也寄托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最后,从诗歌的艺术表现来看,《潼关吏》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杜甫通过生动的描绘、深刻的反思和人文关怀的表达,使这首诗成为了一首不朽的佳作。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综上所述,《潼关吏》不仅是一首描绘边关景象和士卒艰辛的诗作,更是一首充满历史反思和人文关怀的杰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杜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唐朝安史之乱期间的历史背景和杜甫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独特风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