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作者:杜甫
第一部分:《佳人》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情感真挚,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诗圣”。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佳人》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季,时值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这一年,杜甫因言获罪,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毅然弃官,拖家带口客居秦州,生活困顿。在此期间,杜甫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亲身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佳人》这首诗,借一位被遗弃的佳人之口,抒发了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慨。
第四部分:诗歌翻译
有一位绝代佳人,幽居在空谷之中。她自称出身良家,如今却零落漂泊,与草木为邻。过去关中一带遭遇战乱,她的兄弟们惨遭杀戮。官位再高又有何用?连亲人的尸骨都无法收敛。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万事如同风中烛火,飘摇不定。她的丈夫是个轻薄子弟,抛弃了她,又娶了个美丽如玉的新人。合欢花尚且知道朝开夜合,鸳鸯鸟也总是成双成对,不独宿。他只看见新人欢笑,哪里听得到旧人哭泣?泉水在山里是清澈的,出了山就变得浑浊了。侍婢卖珠回来,用藤萝修补着破旧的茅屋。她摘下的花不插在头上,却喜欢采折满把的柏枝。天气寒冷,她的翠袖显得分外单薄,黄昏时分,独自倚在修长的竹子上。
第五部分:诗歌赏析
《佳人》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古诗,通过对一位被遗弃的佳人的描绘,深刻反映了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情冷暖。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
首联“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以“绝代佳人”和“幽居空谷”的对比,突出了佳人的美貌与孤独,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接着,“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两句,通过佳人的自述,揭示了她的身世和遭遇,使人对她的不幸产生同情。
颔联“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进一步描绘了战乱给佳人家庭带来的灾难,以及她对世态炎凉的深刻认识。颈联“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则通过对比,揭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和佳人的悲惨遭遇。
尾联“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以合昏花和鸳鸯鸟为喻,强烈对比了新人与旧人的命运,表达了佳人对被遗弃的痛苦和无奈。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则寓意深刻,既是对佳人品格的赞美,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意境深远辽阔,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杜甫通过对佳人的描绘,深刻反映了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情冷暖,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第六部分:诗歌深度解读
《佳人》不仅是杜甫对一位被遗弃的佳人的描绘之作,更是他内心情感与人生哲学的深刻体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思想世界和情感历程。
首先,从情感层面来看,《佳人》表达了杜甫对佳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杜甫通过对佳人身世的叙述和遭遇的描绘,展现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同时,他也通过佳人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其次,从人生哲学层面来看,《佳人》反映了杜甫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深刻认识。他认为无论出身如何高贵,遭遇如何不幸,最终都难以逃脱命运的摆布。然而,在困境中保持高洁的品格和独立的精神,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种对人生无常的认识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使杜甫在诗中表现出一种超脱和淡然的态度。
再者,从艺术层面来看,《佳人》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深厚功底和独特风格。他运用简练而意蕴丰富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将佳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他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此外,《佳人》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历史价值。杜甫在诗中通过对佳人的描绘,不仅反映了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情冷暖,也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同时,他的这首诗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综上所述,《佳人》是杜甫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学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思想世界和情感历程,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和艺术灵感。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