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作者:李白
第一部分:《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
《行路难·其一》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杰作。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想象丰富著称,被誉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展现了盛唐气象,也深刻反映了他对自由、理想和人生的热烈追求。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三部分:诗歌翻译
金樽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但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像姜尚垂钓溪边,等待东山再起;又似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但我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第四部分:写作背景
《行路难·其一》作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此时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有宏大的政治抱负,渴望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然而,入京后他并未被唐玄宗重用,反而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首诗便是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深刻反映了他面对政治挫折时的复杂情感和内心挣扎。
第五部分:诗歌赏析
《行路难·其一》以“行路难”为主题,通过描绘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展现了其内心的苦闷、迷茫与不屈不挠的斗志。全诗情感跌宕起伏,意境开阔深远,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首联“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宴席的豪华,与诗人内心的苦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其内心的失落与无奈。颔联“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则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迷茫与无助。
颈联“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自然景象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既形象又深刻。尾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映,也有对理想未来的坚定信念。李白通过这首诗展现了自己面对挫折时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六部分:诗歌深度解读
《行路难·其一》不仅是李白对个人遭遇的抒发,更是他对人生、理想和现实深刻思考的结晶。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李白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
首先,这首诗反映了李白面对现实困境时的复杂情感。他本有宏大的政治抱负,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现实的残酷却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苦闷和迷茫。然而,正是这种困境激发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其次,这首诗展现了李白对理想未来的坚定信念。尽管现实中充满了挫折和磨难,但李白并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相信总有一天会迎来转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信念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坚定信心,也是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乐观期待。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李白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他认为人生道路虽然艰难曲折,但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志,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理想。这种哲学思考不仅为李白的人生提供了精神支柱,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最后,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李白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哲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壮阔和人生道路的曲折多变。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行路难·其一》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的诗篇。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李白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时更加从容不迫、坚韧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