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作者:王力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作者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王力教授(1900-1986),广西博白人,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他的学术著作丰富,包括《中国现代汉语》、《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等四十余部,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经典语录十条
- “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义(繁)和,月御谓之望舒。”
- “日月金木水土火谓之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纬。”
- “二十八宿成四象,东方七星宿似苍龙,北方七星宿似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言必信,行必果。”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三部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简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各个方面的经典著作。全书内容广泛,涵盖了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文化画卷。
在称谓习惯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古人的自称、对他人的称谓以及官职、爵号等。例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号、谥号、斋号等不同的称谓方式,以及这些称谓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在历法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度,包括阴阳历、节气、闰月等。作者指出,中国古代以阴历年为主,阳历年为参考,由于存在时间差,因此每三年闰一个月,19年闰7个月。同时,书中还提到了二十四节气及其背后的天文学意义,以及古人如何利用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
在职官定位方面,书中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和分类。从三公九卿到六部制,再到明清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作者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官职制度的演变过程。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不同官职的职责和权限,以及这些官职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地理方面,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地理划分和行政区划。从秦以前的州、郡制度,到汉代的监察区和诸侯国,再到唐宋时期的道和路、军(和州相当),作者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地理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同时,书中还提到了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在礼仪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包括婚丧嫁娶、祭祀、朝拜等方面的礼仪规范。作者指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不仅体现了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社会等级观念,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在古代音律方面,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和乐器制造。从五音十二律到八音分类,作者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构成和发展。同时,书中还提到了古代乐器的种类和演奏方式,以及这些乐器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在科举制度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演变过程。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初创,到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完善,作者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同时,书中还提到了科举制度对古代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宗法制度方面,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及其社会意义。作者指出,宗法制度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手段。同时,书中还提到了宗法制度对古代婚姻、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还涉及了古代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内容。作者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将这些领域的知识串联起来,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完整而生动的中国古代文化图景。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信息,还通过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来说,这部著作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