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送钱穆父》读书笔记

《临江仙·送钱穆父》作者:苏轼

第一部分:《临江仙·送钱穆父》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他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苏轼的文学作品以豪放洒脱、情感真挚著称,其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第三部分:诗歌翻译

自从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时欢笑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

第四部分:写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当时苏轼在杭州任职,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途经杭州的老友钱勰(穆父)而作。钱穆父在元祐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后又徙知瀛洲。此次重逢,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苏轼也将要离开杭州,二人都面临着仕途的变迁和离别的惆怅。

第五部分:诗歌赏析

《临江仙·送钱穆父》是苏轼的一首赠别词,全词情感真挚,气势磅礴,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又展现了他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通过回忆前番离别和概述仕宦生涯,抒发了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描绘了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但随即转为旷达豪迈,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作结,表达了对人生漂泊短暂的深刻感悟。

这首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以极平易的语言,用随缘自适的思想,得失两忘的襟怀,万物齐一的态度,劝慰友人忘情升沉得失,为友人解忧释虑。词中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同时,词中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体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第六部分:诗歌深度解读

《临江仙·送钱穆父》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赠别词,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人生感悟。苏轼在词中通过对友人钱穆父的送别,表达了对人生漂泊短暂的深刻认识和对友情的珍视。

词的上片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苏轼以“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分别的情景和时间跨度,以及各自经历的世事沧桑。接着,“依然一笑作春温”则表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即使在遥远的地方重逢,也能立刻感受到对方的温暖。苏轼用“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来赞颂钱穆父的内心恬静和高风亮节,这也是对自己心境的写照。这两句借用了白居易《赠元稹》中的诗句,但苏轼巧妙地将“竹”改为“筠”,更贴切地表达了钱穆父的品质。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苏轼以“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然而,苏轼并未沉溺于离愁别绪之中,而是迅速转为旷达豪迈,以“尊前不用翠眉颦”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哀愁。最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两句,将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漂泊短暂的深刻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

苏轼在词中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人生漂泊短暂的深刻认识。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艰难的旅程,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豁达的心态,随遇而安。这种人生态度,不仅是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更是苏轼自己一生经历的写照。

此外,苏轼在词中还融入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他与钱穆父的友谊深厚,即使分别多年,重逢时依然能感受到对方的温暖。然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苏轼也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在词中以“天涯踏尽红尘”来形容友人奔波劳碌的生涯,也暗含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总的来说,《临江仙·送钱穆父》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赠别词。苏轼在词中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漂泊短暂的深刻认识,还融入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全词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同时,这首词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保持豁达的心态和坚韧的品质,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活出精彩的人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