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社会》读书笔记

《倦怠社会》作者:韩炳哲(Byung-Chul Han)

第一部分:《倦怠社会》作者简介

《倦怠社会》是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Byung-Chul Han)于2005年首次出版的重要作品。韩炳哲,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韩炳哲现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他的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第二部分:《倦怠社会》经典语录十条

  1. “普罗米修斯作为自我剥削式主体被一种永无止境的倦怠感攫住。他是倦怠社会的原初喻象。”
  2. “如果说,睡眠是身体放松的最高形式,那么深度无聊则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
  3. “功绩社会是自我剥削的社会。功绩主体不断剥削自我,直至精力枯竭。”
  4. “抑郁症是一种对于‘能够’的倦怠感,只有在一种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社会中,才有抑郁症病人发出哀叹:‘没有什么是可能的’。”
  5. “功绩社会倡导成为更好的自己,于是很多人盲目减肥,加班,学习,不断突破身体承受力和意志力的极限,这些行为背后的信念就是‘我能行’。”
  6. “现代晚期的劳作动物身患种种精神疾病,也如同一名囚犯,仅有的区别在于,不同于囚犯,劳作动物的营养很好,其中不乏身材肥胖者。”
  7. “人们应当学会,‘受到刺激不要立刻做出反应,而是能够拥有阻止、隔绝的本能’。”
  8. “功绩社会摆脱了他者的束缚,却陷入了毁灭性的自我束缚,自我暴力取代了他者的暴力,破坏性更大。”
  9. “功绩社会倡导‘你能够’,倡导自由,追求自由变成了对自我的要求和束缚。”
  10. “作者呼吁重建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在其中人们能够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的层面。”

第三部分:《倦怠社会》内容简要

《倦怠社会》是韩炳哲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剖析和批判,他通过对规训社会与功绩社会的比较,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病理形态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书中,韩炳哲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倦怠感、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精神疾病,以及这些疾病与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信息过剩、自我剥削等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韩炳哲认为,现代社会已经从规训社会转变为功绩社会。规训社会是一个否定性的社会,它通过外部的否定性力量来规训和控制个体,制造出疯人和罪犯。而功绩社会则是一个肯定性的社会,它倡导独立自主、追求自我解放,但过度的积极性却导致了自我剥削和自我伤害。在功绩社会中,个体成为自身的雇主,他们不断追求自我超越和效绩最大化,但这种追求却往往以自我毁灭为终结。

韩炳哲指出,功绩社会中的倦怠感是一种孤独的疲惫感,它造成了彼此孤立和疏离。这种倦怠感不仅源于过量的肯定性力量,还与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信息过剩、自我剥削等现象密切相关。在功绩社会中,个体被过量的信息和刺激所包围,他们无法拒绝和排斥这些信息和刺激,导致感知变得分散和碎片化。同时,过度的积极性还表现为过度的刺激、信息和资讯,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注意力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使得个体无法保持深度注意力和持久的状态。

韩炳哲在书中还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抑郁症问题。他认为,抑郁症是一种对于“能够”的倦怠感,它源于现代社会对自我实现的过度追求和对失败的恐惧。在功绩社会中,个体不断追求自我超越和效绩最大化,但这种追求却往往伴随着自我剥削和自我伤害。当个体无法实现自我超越或无法达到预期的效绩时,他们就会陷入深深的挫败感和负罪感之中,进而产生抑郁症。

为了应对现代社会中的倦怠感和抑郁症等问题,韩炳哲提出了回归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的主张。他认为,节日和假日是人们能够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的重要时刻,它们能够让人们逃离百货商店式的世界,重建节日庆典般的场所,从而恢复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韩炳哲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才能摆脱现代社会的束缚和压迫,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总的来说,《倦怠社会》是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和批判性的著作。它通过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倦怠感、抑郁症等问题的剖析和批判,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病理形态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韩炳哲也提出了回归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等解决方案,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