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书笔记

《童年》作者:高尔基

第一部分:《童年》作者简介

《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首次出版于1913年。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他出身贫困,幼年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十岁便开始独立谋生。高尔基一生创作丰富,代表作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这些作品深刻反映了俄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展现了作者对苦难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第二部分:《童年》经典语录十条

  1.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2. “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
  3. “在漫长的空虚无聊的岁月里,打架斗殴就是过节,失火反倒可以开心解闷;在呆板的毫无表情的脸上,伤痕也能给人增添光彩。”
  4. “走你的路吧,摔倒了不要怨别人!”
  5. “天堂里,既没有冬天也没有秋天,为了使那些上帝的使者们感到快乐,鲜花常年不谢。”
  6. “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
  7. “在人们心里,欢乐和忧愁几乎纠缠在一起,以不可捉摸的,令人不解的速度互相交替着。”
  8. “阴沉的秋天,不仅看不见太阳,也感觉不到阳光的温暖,甚至能够忘记太阳的存在——就在这样的秋天里,我曾不止一次在树林里迷过路。”
  9. “至于天使,只要心地纯净时,天使就会出现。”
  10. “她对天地万物无私的爱丰富了我,并且使我拥有了面对艰难岁月所需的勇气和力量。”

第三部分:《童年》内容摘要

《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首次出版于1913年。小说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深刻反映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和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

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丧父,母亲将他寄养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卡什林是一个染坊主,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剥削手下的工人。两个舅舅雅科夫和米哈伊尔同样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阿廖沙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仇恨、暴力和痛苦的家庭环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

然而,在这黑暗的环境中,也有温暖和光明存在。外祖母伊凡诺夫娜是阿廖沙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外祖母的爱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阿廖沙的心灵,让他在面对苦难时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气。

小说还描绘了阿廖沙在学校的生活。虽然在学校他也受到歧视和刁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反而在老师的教导下努力进步。他还结识了几个好朋友,一起度过了快乐的时光。这些经历让阿廖沙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童年》不仅是对高尔基个人童年经历的回忆,更是一部反映俄国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史诗。小说通过阿廖沙的眼睛,展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小说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既有外祖父、舅舅等人物的自私和残暴,也有外祖母等人物的善良和无私。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童年》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描绘,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高尔基通过阿廖沙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只要我们保持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就一定能够走向光明和幸福。

《童年》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它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能反思现实,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