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

《巴黎圣母院》作者:维克多·雨果

第一部分:《巴黎圣母院》作者简介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831年。维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被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是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广泛涉及诗歌、小说、剧本、散文和文艺评论等多个领域,对法国及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巴黎圣母院》经典语录十条

  1. “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2. “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海绵已经吸够了水,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
  3.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
  4. “宽宏大量,是惟一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
  5. “生活,就是昂首前瞻。”
  6. “在那些建筑物外表不可思议的千变万化之中,却依然存在着秩序和一致。”
  7. “爱就像一棵树,它自行生长,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内心,甚至在我们心灵的废墟上也能继续茁壮成长。”
  8. “最伟大的建筑大半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与其说它们是天才的创作,不如说它们是劳苦大众的艺术结晶。”
  9. “痛苦总是守在欢乐旁边。”
  10. “骄傲会使人倒霉,骄傲后面往往紧跟着毁灭和羞辱呢。”

第三部分:《巴黎圣母院》内容摘要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文学巨著,首次出版于1831年。小说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围绕巴黎圣母院展开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故事的主人公是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敲钟人卡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美丽善良,能歌善舞,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她天真纯洁,乐于救助人,尽管生活艰辛,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卡西莫多则是一个外貌丑陋、身体残疾的敲钟人,但他内心纯洁善良,对爱斯梅拉达怀有深深的爱意。

小说的另一重要人物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他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但内心却充满了对世俗的渴望和对爱斯梅拉达的占有欲。克洛德因爱生恨,最终走上了毁灭爱斯梅拉达的道路。

故事从“愚人节”的狂欢开始,爱斯梅拉达在广场上欢快地跳舞,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与此同时,卡西莫多被选为“丑人王”,在众人的簇拥下狂欢。然而,克洛德却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途中被皇家卫队队长弗比斯所救。爱斯梅拉达因此爱上了弗比斯,但弗比斯却生性风流,对爱斯梅拉达的感情并不专一。

克洛德因爱生恨,对爱斯梅拉达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他刺杀弗比斯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导致她被判死刑。在行刑时,卡西莫多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然而,乞丐群众为救爱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与卡西莫多大战一场。最终,爱斯梅拉达被由克洛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洛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自己则抚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殉情。

《巴黎圣母院》通过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和克洛德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比。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不同,但内心都充满了善良和美好;而克洛德虽然外表光鲜,内心却充满了邪恶和虚伪。小说深刻揭示了宗教的虚伪和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此外,小说还通过对巴黎圣母院等建筑的描写,展现了15世纪巴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雨果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描绘了巴黎圣母院的宏伟壮观和神秘莫测,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巴黎。

《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叙述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复杂性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巴黎圣母院》,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15世纪法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人性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