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

第一部分:《儒林外史》作者简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他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吴敬梓在小说中通过描绘科举制度下各类士人的种种丑态和遭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朽,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第二部分:《儒林外史》经典语录十条

  1. 人生世上,难得的是这碗现成饭:周进一生执著科考,60岁仍是个童生。这句话提醒我们,追求梦想的同时也要现实点,先活着,才能更好地追梦。
  2. 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小帮助易得感激,大帮助易生依赖,停止帮助反成仇人。这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和矛盾。
  3.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无常,变幻莫测,没有人能永远幸运,也没有人会永远倒霉。人世的落差,需要慢慢接受、适应。
  4. 使心用心,反害了自身:过于精明算计,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做好自己,顺其自然,往往更为明智。
  5. 船载的金银,填不满烟花债:沉迷于烟花场所,钱财终将散尽。警示人们要警惕无底洞式的投入。
  6. 夫妻无隔宿之仇:夫妻间应相互体谅,珍惜婚姻,幸福在于两人的共同努力。
  7. 家贫不是贫,路贫贫杀人:在家虽贫尚可度日,出门在外无钱则寸步难行。强调了“穷家富路”的道理。
  8.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自立自强才能长久。
  9. 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内部的纠纷琐碎复杂,即使是清正之官也难断是非。提醒人们处理家务事需慎重。
  10. 老不拘礼,病不拘礼:老人、病人可以不拘于礼节,以免伤害身体。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理解。

第三部分:《儒林外史》内容摘要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并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小说从元末明初写起,一直写到明万历四十四年,前后历时约二百四十八年。正文从第二回开始,故事发生在明代成化末年,结束于第五十五回“四客”故事,此事发生在万历二十三年。小说以王冕、周进、范进等人为主要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士人的种种丑态和遭际。

王冕出身贫寒,善画花卉,成为名士后被县官赏识,但因不愿做官而逃往他乡。元末明初,他得朱元璋赏识,但预见到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摧残,选择隐居会稽山,终身不仕。王冕的形象代表了那些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知识分子。

周进和范进则是被科举制度深深腐蚀的典型人物。周进曾是童生第一名,但久未考中秀才,六十多岁当老师时遭梅玖嘲讽。王举人谈论自己的乡试文章和梦境,与周进形成鲜明对比。周进受刺激后随姐夫做生意,参观贡院时崩溃撞墙。后在商人资助下捐监生,官运亨通至学道。他主持童生考试,录取了半生潦倒的范进为第一名。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狂,张乡绅等人百般阿谀,范进母亲却因兴奋过度而亡。

除了周进和范进外,小说还塑造了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等一系列被科举制度异化的士人形象。严贡生欺压乡里、横行霸道;严监生极度吝啬、贪得无厌;匡超人则从一个淳朴的青年堕落为江湖骗子。这些人物的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心灵的腐蚀和摧残。

小说在批判、讽刺那些腐儒、假名士的同时,也刻画了一批理想化的真儒与真名士。如王冕虽然隐居不仕,但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杜少卿则“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人”,他拒绝入京作官,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些人物代表了作者的理想追求和对封建社会的深刻反思。

此外,《儒林外史》还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情节和细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朽。如张乡绅为买地强词夺理刁难僧官慧敏;严监生替严贡生摆平官司却吝啬至极;娄氏兄弟、鲁编修、蘧公孙等人的虚伪、贪婪和攀附权贵的行为等。这些情节和细节使得小说更加丰满和生动,也增强了其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力度。

总之,《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成就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它以幽默辛辣的语言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在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压迫下被扭曲异化的疯癫人物形象对封建制度、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同时小说也通过一批理想化的真儒与真名士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追求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