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作者简介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作品,首次出版于1991年。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他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等多部作品。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因突发脑出血去世,享年59岁。

第二部分:《我与地坛》经典语录十条

  1.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3.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4.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5.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6.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7. “不能承受生命之痛,残疾的躯体,在轮椅上思考,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8.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9.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10.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失去勇气,而最大的幸福就是得到希望。”

第三部分:《我与地坛》内容简要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充满哲理与情感的散文,主要讲述了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在地坛公园中度过的一段艰难岁月,以及他对生命、死亡、亲情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感悟。

文章开篇便描绘了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的绝望与痛苦。他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然而,地坛公园成了他逃避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地坛,史铁生独自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逐渐从颓废消极转向平静感悟。地坛的荒芜与衰败映衬着他内心的孤独与绝望,而地坛中顽强的生命力又给了他新的希望与力量。

史铁生在文中表达了对死亡的淡然态度。他认为死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必急于求成。通过在地坛的静思,他逐渐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认识到生命本身是一段宝贵的旅程,即使充满坎坷,也要勇敢面对。这种对死的淡然态度,使他在逆境中找到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除了对生死的思考,史铁生还深刻反思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他在母亲在世时并未能充分理解她的爱和付出,甚至给她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而在母亲去世后,他才深感自己的无知和过错,对母亲充满了无尽的怀念和愧疚。母亲的坚韧不拔和无私付出,让史铁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明白了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在地坛公园中,史铁生还关注着周围的人们。如长跑者、饮酒者、恋人等,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人物的故事和经历,让史铁生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我与地坛》不仅是一篇关于作者个人经历的散文,更是一部探讨生命、死亡、亲情和人生意义的哲思之作。它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以及面对困境时应有的勇气和坚持。史铁生用自己的生命经历,诠释了生命的真谛和意义,鼓励读者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珍惜每一个瞬间,活出自己的精彩。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史铁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他的文字质朴而深刻,情感真挚而动人,让我们在感受生命脆弱的同时,也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文学经典,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和生命的教科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阅读和思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